胡澎:日本整个社会呈现右倾化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室主任、研究员胡澎
人民网9月2日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战后日本70 年:轨迹与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在议题为“战后日本70 年:社会轨迹与走向”的分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室主任、研究员胡澎从社会运动的视角对日本70年社会的变化进行总结。
胡澎将日本战后经济分了四个时期,并分别在这四个时期里观察日本社会运动:
一是1945-1955战后经济复兴时期。战后日本的经济濒临破产,成立了工会组织,工人运动的目标是保障就业,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对生产管理的参与。
二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5年体制形成,日本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这个时期日本发生了像和平运动、学生运动等社会活动,和平运动最著名的是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斗争,以及反对核武器、核实验、核竞赛的群众运动。
三是经济稳定增长时期。这段时期日本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日元升值,日本国民海外旅行增多,单身家庭增加,女性就业率提高。70年代以后,日本的社会运动开始由政治领域逐渐转到生活领域,表现在运动目标与生活的关系日渐密切,消费者运动、生活者运动等具有“新社会运动”特征的社会运动成为主流。 四是九十年代以来经济长期低迷时期。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迎来了“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经济长期低迷,老龄化问题凸显,派遣员工等非正规雇佣劳动者增加、终身雇佣制面临崩溃等是该时期日本社会所面对的主要问题。进入21世纪后,日本的社会运动也开始转为遍布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的非营利组织、民间团体、志愿者组织的日常化活动,并取得了突出成就。当今日本社会,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已成为改善公共治理的一支新生力量,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变革。这个时期也是日本社会运动异常活跃的时期,也是在这一时期,日本整个社会呈现右倾化态势。
概括起来,战后日本社会运动的类型有三种,一是“对抗型”,如:反核运动感、反公害运动、反右翼教科书运动等 ;二是“要求型”,如:信息公开运动、居民投票运动等;三是“建设型”,以社区营造运动为代表。
战后日本社会运动的主体是“新中间阶层”,互联网的应用在社会运动中重要性加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运动正在由“对抗型”转向“建设型”,而随着日本民族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思想领域民族保守主义主义与和平民主主义的交锋呈现激烈态势。
胡澎表示,日本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有两点,一是在养老护理、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青少年健康健全发展、社区重新焕发活力等市民们关心、政府措施又比较薄弱的问题上,社会运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在思想领域以及政治领域,九十年代以来和平主义与保守主义两种势力的对比发生了变化。主张日中友好、平民主主义思潮势力在减弱,随着几位元老的离世,“九条会”的影响也在减弱。预计未来,在政治、外交层面,民族保守主义势力会更趋强大,和平民主主义势力与强大的右倾势力的较量将迎来更为严峻的局面。
2015年7月16日,安倍政权处心积虑推动的日本安全保障相关法案,倚仗执政党在国会的议席数优势,在日本众议院全体会议上获得表决通过。这似乎表明,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大幅转变战后以来“专守防卫”国防政策的步伐似乎难以阻挡。为此,爱好和平的日本民众发起了多场声势浩大反对新保安法案的抗议游行。在“安倍谈话”出笼之前,包括学者、教授、律师等在内的一批进步知识精英开展了积极的行动,有74名国际法学、历史学及国际政治学的学者发表了联合声明,以督促安倍正视日本侵略的历史。“安倍谈话”对“殖民统治”和“侵略”等措辞的提及可以说是民族保守势力与和平反战势力博弈的结果,今后,和平反战运动能否对安倍内阁右倾化的国家战略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