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的困扰

29.12.2015  10:18

   老炮儿的困扰

  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电影《老炮儿》在银川一上映,也是场场高上座率。不过,相对于清华教授批评这部电影戾气太重,很多家长居然还领着孩子去看,这两者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把这部电影的受众简单地定义为“所有人”,进而得出戾气太重的结论,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带着孩子去看这部电影的家长,则把电影院当做了所有人都能去的地方,这显然也是对影院的不公平。 

  电影粗口太多,是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相当于一个人从不说脏话,但不代表他不会说,或者不懂得脏话。一个人懂得脏话才能看懂这部电影,这难道就说明这部电影不好吗?如果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显然是过于草率的。 

  而带着孩子去看这部电影,真的不能怪这部电影,而要责备孩子家长的无知和无畏,更是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缺失的恶果之一。好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仔细研究电影,确定了孩子可以看才去花钱消费。 

  显然,关于这部电影戾气的问题,看起来是一个哲学问题,到最后则是一个文化市场多元化的问题。比如我们的电视台,黄金时间都是谈情说爱的电视剧,孩子这个时候看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谁都不好说。而多少有点情色内容的片子,在分级制度成熟的国外,则是深夜时分才能看的,很多美剧就是如此。 

  所以,让《老炮儿》困扰的并非电影表达方式本身,而是文化产品多元化的制度保障。什么时间看什么东西,什么年龄段看什么样的作品,这不是依靠电视台或者影院来自律的,而是一个充分成熟的制度网络在约束。 

  随着版权意识的提高,以及消费能力的增强,人们对于正版文化产品的需求是不断扩大的,而此时如果漠视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现状,简单的一刀切,只重视审批,不重视疏导,最后我们的文化产品只有被好莱坞电影和美剧吊着打的份儿,现在难道不是这样吗?

  皇甫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