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难题如何破解银川4年接力为百姓增添获得感
老旧小区改造难题如何破解
银川4年接力为百姓增添获得感
去年11月改造完毕的铁路二段安居小区焕然一新。记者 苏勇 实习生 丁笑飞摄
核心阅读
老旧小区,没有物业、没有配套、环境脏乱、安全堪忧。今年,银川市继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30余个小区、逾24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将换上新颜。不仅投入资金进行外墙保温、防水,路面修整,管网改造,而且还让居民全程参与改造过程,进行监督。很多小区已经改变,但另一方面,不习惯交物业费、不爱护公共环境、利害面前不相让等公共意识匮乏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2015年开年,银川市全面推动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目前,大约30余个小区逾24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正进行全面改造,这已经是银川市力推改造的第四个年头了。
【改造】
从银川市区驱车向西10公里,便来到了铁路小区。“你可能不信,这就是曾经的无物管、无人防物防、无配套的老旧小区。”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热物业办白如冰如此介绍。
虽然曾在脑海里进行过预想,但亲眼见到,仍觉得出乎意料:整洁的水泥路面、装饰一新的外墙、放置着休息椅的绿化带。
“过去那个脏乱差,真没法儿形容啊。”听闻记者采访,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代表卢允峰跑过来介绍:小区建于1990年,8栋楼474户人家,主要是铁路21局4公司的家属职工,7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70%。
负责该小区整体项目的总工程师王继生介绍:“我们进驻后,进行了外墙保温、防水、路面修整、管网改造等一系列工作。可以说,除了每户装修没做,其他的我们都做了,整个投资2000多万元。”
“老旧小区,大部分建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设施老化,没有配套,不仅给百姓居住带来了很多困难,更有颇多的安全问题。比如电线乱搭,没有监控等等,都是很大的隐患。”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张克凡副局长介绍,“由于老旧小区一般没有做外墙保温,冬天即便有暖气,室内温度也是很低,居民投诉很多。”
86岁的新小区住户李桂林老人,对此深有感慨:“以前过冬,想在屋里看个电视,还得披个被子。现在过冬,我穿个羊毛衫就进进出出了。”老人说,今年过年,一家子20多口人都来到这里团圆,而这正是她多年的夙愿。
据最新统计,目前银川典型老旧小区的面积达到了800多万平方米。2012年至2013年底,银川市投资上亿元,对16处成片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工程,惠及12000户、约36000人;2014年,银川市常青小区、高台小区、盈南家园一期等6个老旧小区全部进行了综合改造,涉及建筑面积共计35万平方米,惠及4000多户、1.3万多名群众。
【 过程】
报名、公示、监督,居民全程参与
送米送面,不如送个新家园。改造完成后的小区,老百姓“获得感”满满的。“刚开始推动时,许多街道办事处嫌麻烦,找理由推脱。随着效果的显现,对辖区内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的申请已经排起了长队。”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银川市老旧小区改造采用居委会报名,住房部门实地考察的方式,通过公示后,进行工程建设。
从2014年起,银川市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作为十项民生实事来推动。在推动过程中,居民全程参与成为一个亮点。
“从申请到列入计划,从施工进入再到质量监督,我们聘请了小区居民代表,全程参与!”张克凡说。
这种参与,不仅仅保证了工程质量的提升,而且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老旧小区,很多人喜欢占用公共空间,有的拿公共绿地做菜园子,有的厨房非要多出来一块。拆除这些障碍,牵涉到个人利益,往往给工程推动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王继生介绍。
在铁路二段小区改造过程中,卢允峰组织了小区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说服居民拆除菜地、围栏,不要干扰工地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工程施工很快。居民对工程队也很感谢,端茶送水,请进家里吃水果。”王继生笑言,干了这么多年,这种景象还真不多见。
去年6个小区的改造中,居民代表活跃在工地,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为了强化工程质量,除了居民代表监督,工程必须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监部门和相关监理单位验收后,才能交工。”张克凡表示。
在综合改造过程中,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寻找社会力量的参与:动员200多家房地产企业捐款400万元,给老旧小区装路灯;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小区设立收费平台,让居民足不出“区”就能缴纳水费、电费等。2015年,银川市将整合兴庆、金凤、西夏三区的财政力量,由两级财政拨款,并把综合整治项目和其他项目进行合并,更好地推动老旧小区改造。
【未来】
居民公共意识有待同步提升,拟逐步实施物业管理
“未来,我们最头疼的是谁来管理和维护。”西夏区北京西路街道办副主任石彦斌表示。
该街道下辖的棉厂南区在2014年划入了综合整治,但这里过去由街道代管,并没有正规物业。“几个物业公司来谈过。每平方米低于三毛钱,肯定亏本,但是高于三毛,估计很难收到物业费,因为居民没有主动缴纳的意识。”石彦斌坦言。
记者在采访的几个整治后小区发现,虽然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居民乱丢垃圾、宠物随地便溺等现象仍然普遍。“老旧小区居民没有维护和管理的意识,不要一两年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设施也会损坏。”负责棉厂南区改造的施工单位负责人李汉进坦言。
张克凡也表示,虽然大部分小区都在积极配合工作,但一些小区居民仍缺乏公共意识。“最明显的是停车位,没有车的人就是不同意建停车位,怎么解释都不行。”
居民的公共意识,该如何提升?在采访尾声,记者来到了银巴小区。这个上世纪80年代盖起的小区,是典型的砖混结构老旧小区。但是在小区里,记者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马路上没有一点纸屑,绿化带、公共体育设施、文化墙等应有尽有。
小区物业办公室主任姚海龙告诉记者:“进入小区20多年,我们一直在致力打造社区文化,通过更好地服务换取居民的信任和支持。”
记者了解到,目前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考虑制定老旧小区服务标准化、收费标准及补贴标准,着手成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拟逐步对银川市区所有老旧小区实施物业管理,主要以物业企业为主体、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吸收安排小区内的下岗职工、“4050”人员、低保户就业,服务于小区居民。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只是第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居民的公共意识,是更重要的改造工程。”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感慨道。(原载于2015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