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学校”工程趟出“教育在西夏”新路径
在文化名人雕像和书法展示墙前,驻足欣赏优秀作品,在干净舒服的操场上,迎着阳光打球赛跑,在宽敞整洁的教室里,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在西夏区,人们都说:“最美丽的建筑是教学楼,最温馨的去处是校园。”
自2014年3月,西夏区全面启动“美丽学校”工程,从“美丽校园、美丽课堂、美丽教师、美丽学生”四方面入手,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改革,已逐步形成“受教育在西夏”的良好发展局面。“教育让西夏区更美丽,也成为大家新的幸福诉求。”西夏区教育局局长张冰说。
环境改善校园如家有品位
将多年陈旧的办公桌更新为优雅现代的屏风隔断、每个教室门外的墙面上统一制作学生作品大晒台、校园的小花园被命名为“幸福节气园”、在教学楼每一层建设生态阅读区,在西夏区第二小学,一座小而精美的校园呈现在师生面前,用该校校长程岗的话说,这个学校面积不大,却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为何要将学校如此定位?程岗告诉记者,该校90%的学生是务工者子女,有些孩子长时间见不到家长,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成为学校老师们关心的大事。随后,经过走访、学习、观摩,程岗提出,通过“让学生开心成长,让教师舒心工作,让学校像家一样温暖”的目标,把家的美好与生态自由相结合,让校园真正成为暖心贴心的乐园。
其实,这样的校园在西夏区不在少数,西夏区先后投入经费1.9亿元,实施新建、扩建、维修改造、教师周转房等项目51个,完成8所农村学校旱厕改造和12所学校绿化,总面积达6.63万平方米,并投入资金8270万元,为各中小学配备图书、各类仪器器材、文体设施和生活设施。
如今随处可见的书架,充满童趣的涂鸦,智慧的教室设备,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的格局,已经成为西夏区校园建设的标配。
“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推进西夏区学校的生态校园建设,激发师生创造美、热爱美、欣赏美的自觉追求,提升办学品位。”谈起“美丽校园”的建设,张冰信心百倍。
发散思维课堂多彩有活力
“树比我高,山比树高,云比山高,天空比云高……”西夏区回民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学习课文《湖边的小草》时,没有单纯端坐在课桌前大声朗读,而是拿着五颜六色的画笔,联想着课文内容,涂画着自己心中“湖边的小草”。
西夏区回民小学是宁夏第一所新教育实践基地,2014年引进新教育实践课,通过在教学理念、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让孩子们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开发新思维,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美丽。“我们从实施儿童阶梯阅读入手,在一二年级倡导听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让低幼儿童自由发挥,三四年级加大文字阅读,进行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而五六年级则主张共读,结合阅读写作文,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书兴趣,现在,不少一年级的小同学已经读过近两百本书。”西夏区回民小学校长海生军告诉记者。
“请大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想想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呢。”12月1日,西夏区华西中学九年级一班的同学正在上思维发展课程,与平时想到答案列出概念不一样,老师提出问题后,这里的同学们掏出一张白纸,将关键字写在中央,同时画出分支,把内容填在分支上,并由各个分支再画出分支,发散思维,将联想到的答案一一写出。
“过去,我们记录笔记的方式是直线性的,标注好1、2、3然后依次写出,这样虽有条理,但枯燥,现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就不是记笔记写作业了,而是画笔记和画作业,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字体、图形、颜色进行,只需抓住关键字,将它们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来就行,这样既省时间,还记得牢。”该班学生席帆说,自己以前作文写得不好,用思维导图列大纲后,再根据大纲写内容,作文再也不是难题了,现在,思维发展课程成为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程。
在西夏区每个学校,科技课、传统文化课、手工课等特色校园课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篮球队、足球队、舞蹈队等课外小组也随处可见,校园洋溢着歌声、琴声和比赛的欢呼声。“我喜欢在足球场上狂奔的感觉,让我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快乐。”西夏区第十小学小红鹰足球队队员小冯告诉记者。
近年来,西夏区全面建立优质教育扩面提升长效机制,在全区率先创建并组织实施“C20慕课联盟翻转课堂”,强化银川十八中等学校与江苏等教育发达省区的联盟办学,推动华西中学加入“全国思维发展型联盟学校”,支持西夏区回民小学等4所学校加盟全国“新教育实验”,鼓励银川八中与上海普陀区教育学院附中结对帮扶。并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引进上海“方略教育咨询服务”,通过培育团队、开展培训、名校访学等方式,让课堂变得美丽、有趣。
多元办学师生同心铸教育品牌
一所学校在大家眼中的份量有两个重要指标,那就是师资和学生,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上,西夏区努力提升着软实力。
西夏区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率先表彰美丽教师,积极探索建立完整的骨干教师培养、培训、考核、认定、管理体系,三年来参加外派和本级培训的教师已达12730人次,同时通过加强骨干教师提高研训、高级研修等方式,促使其中的优秀者成为专家型、学者型名师。
从城市知名初中转到乡村移民中学的实干校长郭钧锋,到一心照顾班里学生的“凤城名师”吴音,再到扎根农村默默耕耘的80后教师王佳佳,西夏区所有教师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育人大道上沉稳刚健的前行。
每天清晨,西夏区八小花样跳绳队的小队员赵宏晔都会早早来到学校跳绳训练厅,开启新一天的学习生活。“这个小个头的小家伙能跳出名堂吗?”三年前,面对大家的质疑,赵宏晔拿出自己的自信和坚强,开始训练,摔过跤、流过泪,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如今,赵宏晔已经多次站在国际赛台展示自己的风采,成为大家眼中的最美学生。
西夏区高校众多,借着优质教育资源的东风,西夏区中小学加强与属地高校在师资培训、学科教研、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全面建立优质教育扩面提升长效机制。目前已与辖区内大中专院校签订实习基地、人才联合培养协议23份。
西夏区第九小学临近宁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该校紧抓优势,与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成立教研共同体工作室,在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特色课程等方面互帮互助;与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签署院校合作协议,在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开展合作。说起与高校合作的好处,西夏区第九小学校长马成玉高兴地说:“学生王羽佳的舞蹈《草原姑娘》在中韩文化交流大赛中获得银奖,贺熙婷的双排键演奏、朱明慧的古筝独奏、操智敏的独唱在各类大型比赛中均获奖,他们的成功离不开高校的帮助和培养。”
“除了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们的优秀品质也让人点赞,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学生典型比比皆是,他们都是‘最美学生’。”张冰告诉记者。
优先发展教育,是西夏区改善民生的大举措,更是大信念。打造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优化育人环境,是西夏区教育的新名片。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西夏区把教育工作当做“重中之重”,开创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局面。
“‘美丽学校’工程实施以来,西夏区以‘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品位强校’发展思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高品质、多元化、特色化的学校发展之路。”张冰说。(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