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文明创建的“宁夏做法”

26.01.2015  23:00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指明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他强调建设美丽宁夏要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塑造美丽心灵。

  自治区主席刘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八大工程”。

  同心县丁塘镇新华村,是上世纪80年代从该县东部山区搬迁的移民村。在“美丽村庄”创建中,村里发展劳务输出、畜牧养殖、羊绒加工等产业。先后引进外资企业4家,建成富民肉牛养殖园区、标准化养殖棚圈260座,牛存栏2200多头,羊存栏1万余只。村里还积极发展果树种植,村支书马占文说:“全村种植苹果4300多亩,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多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000元呢。

  两年来,全区各地广泛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探索与实践,引起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关注。前不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我区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将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概括为“五个紧密结合”,即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推进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连片扶贫开发紧密结合,把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把舍得投入与推动工作紧密结合,把统起来抓与分开来做紧密结合。会议提出学习推广“宁夏做法”。

  全区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工作现场会近日在同心县召开,会议提出,以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为契机,在“风尚美”“田园美”和“村庄美”的乡村建设中唱响“宁夏做法”,努力推进我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风尚美——

  明理诚信、淳朴向善、民族团结

  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我区按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农村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力培育“遵纪守法、明理诚信、奋进思变、淳朴向善、理性包容”的优良作风。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道德宣传教育,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张贴“道德红黄蓝榜”、设置功德录、组织“土秀才”宣讲队,以各地农村的小舞台、小讲堂、小广场、小展台为载体,开展先进文化进清真寺、群众广场文化、农村社火大赛、节日民俗大集等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唱道德、赞好人、传文明,)让农民群众乐起来、美起来,脑袋充实起来,凝聚农民群众向善向上的正能量,营造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久已消失的古风,在丁塘镇新华村重现了。

  新华村家家户户的大门,有的虚掩,有的敞开,有的紧闭,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门不落锁。

  村民们说,曾经有人在新华村丢了一个皮夹子,里面有两部手机,数千块钱,还有几张银行卡,他们捡到之后给外地出差的村支书打电话。最后通过有关部门把皮夹子送到失主手中。

  2013年,同心县在全区率先启动了以专业村、平安村、文明村、生态村、无毒村“五位一体”为内容的“美丽村庄”创建活动,成功创建了王团镇沟南村、丁塘镇新华村和张家塬乡汪家塬村等一批“美丽村庄”。

  盐池县在纯汉族聚居的麻黄山乡设立“回商接待站”,为前来经商的回族商人提供住宿、灶具等生活用具。回商马如虎说:“在回商接待站吃得放心,住得方便,和汉族像兄弟一样处事,这种亲如一家的感觉真好。

  平罗县大力开展“最美农家”评选表彰活动,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庭院整洁环境美、邻里团结和谐美、尊老爱幼心灵美、文明科学风尚美”标准,评选出300多户“美丽农家”。广泛开展了第四届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和谐家庭、“好婆媳”、“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涌现出汪苏艳、王恒兴、祁十月等一批孝老爱亲、敬业奉献的全国、全区和石嘴山市道德模范。

  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是自治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示范基地,这得益于赫光烈士纪念馆。杨郎村当初投资20多万元建设纪念馆的时候,有些村民不理解。但两年来,助人为乐、扶危济困、和衷共济、攻坚克难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这个平台传播、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村民品出了赫光纪念馆的价值:“赫光是中华苏维埃阜平县人民政府的创立者,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军长。他是我们杨郎村人,他的儿子和孙子就生活在我们村。纪念他,其实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老教师吴德泰说。

  田园美——

  奋进思变、抢抓机遇、勤劳致富

  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生的改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紧紧围绕“富民为先、产业为要”的发展思路,倡导“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统筹考虑农村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布局、整体规划设计,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逐步形成适合各村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在平罗县,供港蔬菜、外运西红柿、优质稻米、水产养殖、休闲农业等六大支柱产业让姚伏镇实现了由农业重镇向农业强镇的转变。姚伏镇高荣村农民徐迎平利用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创建家庭农场种植优质水稻,又建设晒场、仓储、泵站、牛舍等设施,购买大型农机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良种繁育、农资配送、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徐迎平告诉记者:“家庭农场经营使分散在各农户的土地实现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经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同时解放了劳动力,农民打工收入大大增加了!

  在“美丽乡村”文明创建过程中,自治区紧紧抓住实施国家连片扶贫开发的有利契机,大力倡导不等不靠、艰苦创业、科学发展的精神,提振农民群众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的“精气神”。目前,全区已启动了30个美丽小镇、100个美丽乡村的建设,计划到2017年52%的乡镇和50%的规划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到2020年全区所有乡镇和90%的规划村庄达到标准。

  村庄美——

  村庄整洁、院落干净、环境优美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美丽村庄建设作为为农民办好事实事的重要工作,按每人每年0.5元标准,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利用这一制度杠杆撬动各方投入。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进农家”,稳步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卫工作,加强环村林、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建设和村镇庭院绿化。

  秋雨淅沥,绿树布阵,道路笔直。同心县王团镇沟南村,走在村中平坦的水泥路上,通向前方的是望不到头的树列和富有民族风情的院房,院中硕果盈枝。

  67岁的村民马进祥望着墙外远处的绿树成荫,回想起了当年初搬来的情景。“1986年我们搬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荒漠,一棵树都没有,人烟稀少,一家人住在这儿都害怕。后来畜牧业慢慢发展起来,黄河水引来以后,种粮食也有收成了,一切都走向了正规化。”马进祥亲眼见证了沟南村从几户人到200多户人的成长,亲历了荒漠到绿洲的变化。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院子和村里的路面都没有硬化,每逢下雨就是深一脚浅一脚。”现在的马进祥住在20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房屋内部格局由他自己设计,还要亲自参与装修,“我现在住得比你们城里人还舒服呢,用上了太阳能,吃上了自来水。”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他舞动的手指上,是一个家庭变化的脉络,也是一个村庄的华丽蝶变。

  在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通北村,村民马新林指着清一色的白墙、灰瓦兴奋地说:“砖瓦钱是政府掏的,上下水管道是政府给做的,多好的事。”作为兴庆区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村,通北村结合自然景观特色,对农宅、围墙、门头进行改造,装饰一些能够体现典型特色风貌的符号。采取雨污合流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引至支沟排放。移动垃圾车、卫生厕所也相继“进村入户”,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了村容村貌的常年整洁卫生。

  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凯歌村发动广大村民参与,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近年来共拆除土坯房84户,硬化道路2630米,利用荒废多年的盐碱地,建设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兴凯园”乡村文化广场,在道路两侧、村庄巷道平整绿化带2320平方米。过去乱扔、乱堆、乱建、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正在悄悄改变。

(记者 张文攀)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