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脚下聆听振兴脉搏

15.09.2021  18:31

  新华网银川9月15日电(记者 许晋豫)秋雨后的罗山云雾缭绕,平添了几分神秘感。从戈壁荒滩移民地到摆脱贫困美家园,罗山脚下的红寺堡区为之奋斗了20多年,如今,正值壮年的红寺堡去正全力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大步迈向乡振兴。

  弘德村是红寺堡区,乃至全宁夏有名的“网红村”,这个2012年由同心县和原州区5个乡镇27个行政村的移民搬迁而来的移民村,不到10年便实现蝶变:2019年实现脱贫,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10686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80万元。

  再次来到弘德村,记者又看到了新气象:弘德村实业有限公司日益发展壮大,甩掉“穷帽子”的弘德村正大步迈向乡村振兴。弘德村驻村干部李娜说,弘德村正在以“1236”工作法助推乡村振兴,“1”是坚持党的领导为中心;“2”是规划先行,全民参与;“3”是种植、养殖、务工三大产业;“6”是村民代表议事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信用奖惩机制等6项机制。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兴旺,弘德村2016年开始利用对口帮扶资金,建设了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出村入园”的“飞地模式”目前吸纳17个合作社600余户群众参股,户均年收益超过2万元,园区现存栏肉牛2500头。李娜自豪地说“前段时间,园区组织了760万元的现金分红,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罗山脚下的山东冲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小番茄种植基地。新华社记者 许晋豫 摄

  因人均耕地较少,红寺堡区大多农村选择将耕地流转。能否引入高质量的企业事关土地收益和群众就业机会。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川村等2个村庄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枸杞、番茄、萝卜等,这些经济作物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一些收益较高的企业还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山东冲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红川村建设了320亩“王牌鲜果基地”,主要种植小番茄,因品种好、品质高,所产小番茄以高价销往东部沿海省份,群众的务工收入也有所提升。红川村村支书马树有说:“村里的8300多口人主要以务工为主。土地想实现高产出还得靠企业,山东冲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公斤小番茄能卖到28元左右。企业效益好了,老百姓也能跟着增收,企业今年5月到10月给老百姓贡献劳务收入300多万元。

  红寺堡区生产的葡萄酒。新华社记者 许晋豫 摄

  此外,红寺堡区的葡萄酒产业正蓄势待发,红寺堡区自2007年开始发展葡萄产业,现有葡萄种植面积10.8万亩,注册葡萄酒企业28家,已建成投产酒庄(厂)22家,年产值达4亿元。累计培育形成了千红裕、戈蕊红、罗山等40多个葡萄酒品牌。葡萄产业带动参与农户2300余户,年解决就业劳动力56万余人次,务工创收560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旺,还需乡村善治。红寺堡区开创“55124”村级治理模式“还权于民”,激发村民自治新活力。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扶贫移民区,移民来自宁南山区8县区,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风俗在此交织碰撞。近年来,红寺堡区探索推行做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55124”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因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监督不到位引发的损害群众利益和基层腐败问题,抓住了村级治理“牛鼻子”。

  “‘55124’村级治理模式让村务公开、村集体经济等更加透明,并发挥各方的监督作用,通过还权于民,老百姓积极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对村两委的决定更加信服,农村的凝聚力自然就提升起来了。现在村民真正把农村当成自己的家,村里还有8名义务巡逻员轮流负责村里的治安工作。”红寺堡镇玉池村村委委员马继元说。(完)

群众眼里的乡村振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新华网银川9月15日电(记者 许晋豫)从政府领新华网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