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搬出来的好日子

24.01.2017  19:37

——听“闽宁村”老支书讲那移民搬迁的往事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杨洲 胡俊 马建宁 蒋萍)近半年来,“闽宁镇”成了宁夏名副其实的“网红”,它不寻常的成长历程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一度成为各大网络媒体的头条。要说亲眼见证并参与过闽宁镇建设全过程的当属“闽宁村”老支书谢兴昌,他被称为闽宁镇的一本活“镇志”。

  春节临近,记者怀着崇敬之情来到闽宁镇福宁村,专程采访这位老支书。

谢兴昌向记者展示他和乡亲们同习近平总书记的合影。

要啥有啥,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幸福!

  福宁村位于闽宁镇东南,走进村里,宽阔笔直的水泥路上车来车往,其中不乏宝马、奔驰等高级小轿车。街道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新式平房,谢兴昌家便临街而住。见记者前来采访,62岁的谢兴昌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他家的院子不是很大,却很整洁,院子的北边和西边,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锅炉房等依次而建,井然有序。走进客厅,融融暖意扑面而来,正面墙壁上的两排新式暖气片很是醒目。“用它取暖,干净、省心还效果好。”谢兴昌开心地说。谢兴昌虽然住的是平房,但房间的装修及陈设却十分讲究,光洁的地砖、漂亮的茶几、时尚的布艺沙发,机顶盒、宽带一应俱全。

  “你看看,现在家里要啥有啥,电脑、电视、自来水样样不缺,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幸福!这都是党的惠民政策好呀!”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谢兴昌沉浸在喜悦和幸福之中。

走出大山,告别靠天吃饭的苦日子

  谢兴昌是最早一批从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搬迁到闽宁镇的移民。谈起移民搬迁的往事,谢兴昌难掩心中的苦涩:“我的老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那里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艰苦,一亩地种下60斤小麦种子,收回来的还不到50斤,且都是秕的。即使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份,一亩地最多也才打下三四百斤粮食,一家老小常常连肚子都吃不饱。”最让他难忘的是,因为家里穷得买不起盐,一家人曾连续两个月吃着没有放盐的白水饭。

  穷则思变。1996年,谢兴昌从广播里听到国家出台的有关富民政策,心情非常激动,就思谋着搬出大山,改变靠天吃饭的苦日子。当年夏天,他带着10位乡亲先后到红寺堡、大武口、镇北堡等地寻找梦想中的脱贫致富之地,几番奔波,最终看上了位于永宁县西侧、贺兰山东麓的这片戈壁荒滩。经过一番认真考察,他决定在这里安家落户。

  谢兴昌回忆道,当时这里真的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冬春季节常常是风吹砂石满地跑。可细心的谢兴昌注意到,虽然当地荒凉偏僻,但地势平缓,尤其是附近玉泉营农场种植的玉米、高粱等作物长势良好,原因是能灌上黄河水。这给了谢兴昌莫大的信心。

  说搬就搬,谢兴昌成了第一批在戈壁荒滩上安家落户的人。在谢兴昌的带动下,一批批家乡亲朋陆续来到这里寻找致富梦。这块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玉泉营移民吊庄。“当时建房子时,临时搭起的帐蓬常常被狂风刮倒,有时饭刚刚做好,一阵大风吹来,好好的一锅饭就被沙石搅和了。”谢兴昌回忆说。当时一起出来的同乡苦笑道,还是回去吧,这里跟咱穷山沟有啥两样啊?老谢给他们打气:“等着吧,国家的好政策一定会支持咱们的!

惠民政策,助移民群众走上致富路

  机遇从来都垂青有准备的人。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银川召开,这次会议决定,福建省连续三年每年从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双方议定的扶贫协作项目,共同在玉泉营西吉移民吊庄建设“闽宁村”。当年7月15日,玉泉营移民吊庄正式更名为“闽宁村”。在政策的号召下,这一年先后有1100户、6000人从西吉县搬迁到闽宁村安家落户。

谢兴昌家大门外就是宽阔的马路。

  1998年,谢兴昌因为敢想敢干,被村民推选当上了“闽宁村”村支书。从此,他带领移民群众开始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在福建对口帮扶干部的支持带动下,他们从最初学习种蘑菇和种枸杞,到后来种葡萄和养黄牛,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少移民群众通过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在当地的葡萄酒庄、光伏企业上班,月收入都在三四千元。

20年发展,敢叫日月换新天

  “走出大山,思路就活了,机遇也多了,感觉总有做不完的事,赚不完的钱,你说日子能过不好吗?”谢兴昌感慨地说,即便是种枸杞,一亩地年收入都在6万元左右。农闲时节,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总之,那个时候,人人都在忙挣钱,谋发展,似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如今的“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生活在这里,每天你都能感觉到它发展的强劲脉动,包括人的变化和城镇的变化,不得了啊!”

  来自闽宁镇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7年,20年过去了,闽宁镇从昔日风吹石沙跑的戈壁荒滩,变成了良田万顷、瓜果飘香、楼房林立、设施完善的特色小城镇。移民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到2016年的12000余元,增长了整整20多倍。

谢兴昌一家人合影。

  “如今,乡亲们家家户户住新房,买汽车,我们这个大家庭每年也有20多万元的收入,孩子们不仅在银川城里买了楼房,还买了小汽车,日子跟过去比那可真是天壤之别。”说到开心处,谢兴昌拿出了他和乡亲们同习近平总书记的合影。他自豪地对记者说,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宁镇视察时,他还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的巨大变化。总书记非常欣慰地对大家说:“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短短2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但对于闽宁镇的移民群众而言,那可是一段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峥嵘岁月。如今,闽宁镇6万群众又开始向着建设“四个样板镇”(即东西合作扶贫的样板、生态移民的样板、美丽乡村的样板和农村改革的样板)的新目标进发。

  结束采访,在返回的路上,记者看到201省道两旁的葡萄园里,整齐的伫立着一排排水泥葡萄架,它们如同哨兵一般,静静地守护着闽宁镇的美好未来。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