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宁夏再出发:从空间规划开始
告别了连续十年两位数快速增长,2015年8%的增速并没有成为宁夏本次“两会”最热的看点。提请人代会审议并表决通过的《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因为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更长时间审视宁夏发展的基础性、宏观性战略,成为热议话题。
第一个由省级人大立法保障实施的、全省域为单位的空间规划,如何影响到未来15年宁夏发展质量?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探访“两会”内外,听各界答疑释惑。
新命题——为什么是现在?
一直以来,沿黄经济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三分法”是宁夏经济地理的常规提法,沿用多年。宁夏空间规划此时出台,时间节点备受关注。
李卫东(政协委员,宁夏区规划管理委员会主任):十八大提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概念,强调为未来留出空间资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优化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向西开放,更强调沿线区域整体竞争力,同时,新常态的共识使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在政策上有了调整机会。
宁夏不仅与全国一样有三期叠加的阵痛,更有保护脆弱生态、扶贫攻坚的重任;空间虽然辽阔,但产业同质化、城市碎片化严重;作为历史上的丝路重镇,如今交通边缘化,被多个经济圈、交通圈划在边缘。在全区优化战略空间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产业调整转型,突破同质化怪圈;改变交通边缘化,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宁夏希望有更新、更美的发展蓝图,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
师武军(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跳出宁夏看宁夏”,站在国家战略角度明确宁夏发展定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中阿国际合作桥头堡,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化工基地,承接先进技术和产业转移基地,西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宜居示范区。
新空间——角色如何定位?
小城镇分散分布,都市圈的弱国际化水平,待强化的生态、水资源危机意识……事实上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有着反复推敲、矛盾的统一。
李卫东:“一主三副,核心带动;两带两轴,统筹城乡;山河为脉,保护生态”是空间战略的灵魂。
以大银川都市圈为主中心,以石嘴山、固原、中卫为副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以沿黄经济带为提升宁夏国际影响力的载体,清水河城镇产业带为宁夏对接丝绸之路的载体。建设“太中银发展轴”和“银宁盐发展轴”,利于宁夏中东部优势资源集聚,统筹发展。
艾红兵(宁夏规划管理委员会综合处处长):宁夏沿黄经济区以60%的面积聚集了宁夏80%的GDP和80%的人口,中南部大量生态移民需要消化,以经济的高点带动经济的低点,在宁夏全域拓展空间,缓解压力。
新动力——产业如何适应新常态?
争上能源化工项目的发展冲动,“倚能倚重”的转型压力,新常态下如何调整?在规划总报告中,记者看到“不宜建设甘塘能源化工基地的理由”等内容,报告中像这样说“不”的部分还有很多。
师武军:规划统筹优化宁夏能源化工产业格局,高水平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优化提升石嘴山、惠农能源化工产业水平,限制其他区域发展能源化工;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宁夏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业、能源化工产业、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以差异化、梯度化原则明确五市发展定位。
规划还特别强调加快宁夏高铁建设,改变宁夏边缘化地位。
李郁华(人大代表,贺兰县委书记):宁夏空间规划实施优化结构,错位发展,对产业功能区分进行明确,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新亮点——省级人大如何立法保障?
政府角色如何不越位、不缺位?规划如何实现“管住、管用、管好”,宁夏人大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上有新探索。
肖云刚(宁夏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制定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自治区的重大决策。审议这个规划,是此次人代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全国省级人代会是第一次。
常委会举办了专家讲座,多次组织市、县视察调研和座谈,听取政府汇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汇集了智慧,凝聚了共识。2014年11月25日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明确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是编制其他规划的依据,标志着宁夏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推进战略发展的开始。
朱赟(宁夏区人大法工委副主任):通过地方立法将空间规划的编制、修改、实施、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保护其实施的有效性、稳定性、权威性。
条例要求自治区政府加快统筹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调整绩效考核和转移支付政策,建立硬性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从严查处各类违反规划的行为。
采访中得知,“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就规划提出了7个方面、50多条意见和建议,相关单位正在分析研究,采纳吸收。
规划空间,为了更好出发。
(原文载于《经济日报》2015年2月5日第7版,作者: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