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银行系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破百亿

19.08.2016  15:04

为贯彻落实黄河银行党委“三个银行”战略新要求,适应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新形势,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需求旺盛新需要,黄河银行系统“”、“”、“”、“”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截至二季度,全系统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0656户,贷款金额101.46亿元,其中:支持家庭农场1195个,发放贷款6.24亿元;支持种养殖业大户7633户,发放贷款29.4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1166个,发放贷款11.75亿元;支持农业企业662个,发放贷款54.07亿元。

统筹兼顾“”氛围。 年初,印发了《关于扎实做好金融服务“三农”的指导意见》,随文下发了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厅发布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县)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录,保障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主办营业机构业务联系信息畅通。全系统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和内容的新变革,通过与所在辖区各级政府、财政、产业部门及各乡镇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沟通机制,召开联席、座谈会议,组织开展政策宣讲会等形式,及时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惠农政策及便民服务信息告知广大客户,为拓展延伸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因地制宜“”服务。 先行先试,因地制宜,率先突破,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方式。 一是 创新信贷产品。创新以“上游企业+下游商户+农户+保证金”组合模式的“产销通”、“以政府投入风险补偿资金为后盾、以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证保险为保障、以信用社贷款投入为基础”的“政银保”等贷款产品,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农机的有机结合,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花小钱办大事”,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 二是 创新担保机制。全系统各机构通过与自治区农投公司、宁夏担保集团以及各地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合作,充分发挥担保资金的撬动作用,采用“银行+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农户”“银行+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目前,已累计投放贷款9018笔,金额59.1亿元,有效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三是 创“”沉睡资产实用价值,农民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系统支持农民贷款方式有传统的担保贷款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及其他资产抵(质)押贷款转变,贷款形式多样化趋势愈发明显。累计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贷款28.41亿元,惠及农户11.84万户,涉及土地83.85万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7亿元,惠及农户393户,涉及林地3.69万亩;发放农机专项贷款671万元,惠及农机经销商和农机作业户95户;发放蔬菜大棚抵押贷款682万元,受益贫困户228户;采取“动产质押+资产监管+奶牛保险”的合作模式,累计发放贷款2户,金额1500万元。

围绕产业“”发展。 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细分市场客户,在积极支持“1+4”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当地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商品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重点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积极支持,实现了从种养殖等低端到深加工等高端,从贩运、销售等前端到品牌推广、科技研发等后端的县域农业产业全链条金融支持。截至二季度,全系统支持粮食产业(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贷款36.67亿元,支持草畜产业贷款46.25亿元;支持枸杞产业贷款9.09亿元;支持葡萄产业贷款3.67亿元;支持芹菜产业贷款0.6亿元;支持西砂瓜产业贷款2.27亿元;支持苹果产业贷款1.13亿元;支持道地中药材产业贷款1.61亿元;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贷款21.1亿元。

加紧步伐“”扶持。 全系统加紧步伐,主动与当地政府及财政部门、产业部门联系对接,帮助农业经营主体争取财政政策及资金扶持。目前已争取建立各类产业贷款担保金2.34亿元,为信贷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