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精准选人
目前各地对扶贫开发工作重视程度空前高涨,都在精准扶贫上大做文章,制定了许多推进措施。贫困村脱贫致富关键是要有好的领导班子和领头人,但笔者在农村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对如何配强村班子,选好“第一书记”办法不多,“第一书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些地方配置了“第一书记”,但配而不选,滥竽充数;有的是机关单位的“闲人”,啥也不会干、啥也干不了;有的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不熟悉农村工作;有的不安心村里工作,“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城里农村“两头跑”,两头“不见面”;有的以拿钱代替帮扶,直接对村上说,干部就不下来了,一年给你几个钱算了;还有的村直接提出,让帮扶单位每年给村上5000元至1万元以上的钱款,干部驻村不驻村,干事不干事都可以。一些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地方党委、政府对后进村整顿转化办法不多。有的地方,有的单位拿钱买先进,考核时根据给村上的钱数评先进;有的村已开展了精准识别,也提出了一些精准施策的措施,但苦于没有懂技术、会管理、会跑项目、会跑资金的领头人去组织实施,一些想法只能束之高阁,停留在文字表格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级组织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村干部是列车长,决定着车上的乘客能否准点到达目的地。华西村的吴仁宝带领群众把一个吃饭都困难的贫困村变成了“天下第一村”,我们要实施精准扶贫,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就要选好村班子和“第一书记”。
坚持从农村能人中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要着重从产业能人、致富能手、回乡创业人员中,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热心为群众服务的村党支部书记。
坚持从大学生村官中选。大学生村官具有人年轻,脑子活,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信息灵等优势,有的已在农村实践锻炼1-2年,要通过组织直接任命副书记或通过换届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等形式支持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对工作经验丰富,农村工作方法成熟,群众认可的可以直接选派到贫困村任党支部书记。
坚持从后备干部中选。后备干部一般都是待提拔的优秀干部,各方面的条件都较为成熟,工作能力、综合协调能力都比较强,选派他们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既能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也能兑现组织“任职期间表现优秀,取得显著成绩的优先提拔使用”的诺言。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组织部门承诺在扶贫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将给予提拔,但往往由于选派的干部因身份、工作年限等自身任职条件不够,不能提拔使用,对外反而造成组织失信与民。因此为了做到选拔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和取信于民,选派“第一书记”应优先考虑后备干部。
坚持从新提拔的干部中选。新提拔干部工作热情高、想干事、干成事的愿望十分强烈。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列,新提拔的厅局级以下干部,试用期一年。为了历练干部和促使新提拔干部发挥优势做出业绩,在试用期可以将其选派任贫困村“第一书记”,一年期满,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正式任职,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继续留任村“第一书记”或回任职单位工作。
坚持从问题导向选。根据贫困村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派“第一书记”。如发展枸杞、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就从懂政策、会技术的农牧干部中选;如村委会民主管理混乱,矛盾纠纷多,就选派司法干部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是镜中花,水中月”。现在,各地、各部门都对精准扶贫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关键在落实,抓落实的关键在抓干部,因此要想方设法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和“第一书记”。
(作者:蒋波吴忠市委政研室)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