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金融化挑战中国粮食安全
10.12.2014 20:40
本文来源: 粮食局
历史数据表明,粮价越是剧烈波动就越是与供求无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是金融资本。2000年以来,金融和能源属性成为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方面,金融因素、能源因素对影响国际粮价波动的解释程度高达98.08%。
当前,全球粮食金融化现象日盛,而这也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
第一,粮食价格脱离供求基本面,定价权旁落于金融国家之跨国公司操作信息与期货。
第二,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地方政府都不承担安全责任,在粮价高企导致低收入阶层生存条件恶化的同时,市民作为消费主体缺乏社会组织创新条件,粮食文化方面被“消费主义”全面掌控,节约传统被抛弃,致使食物浪费恶性循环地刺激政府补贴化肥农药和机械等投入,不仅加剧资源环境破坏,而且造成把中国粮食安全更多依赖外部市场的政策诉求和心理预期。
目前,中国粮食安全从量上来看还是有保障的。首先,粮食产量稳定。
国内粮食产量长期以来随人口同步增长基本趋势未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迄今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十一年增加。
其次,粮食库存充足。近年来,我国农户储存粮食数量已经达到当年粮食产量的一半左右。
但是要真正实现安全农业的可持续性,还需要再下工夫。小农农业要实现自我循环,几乎只有一个办法:把各种与农村经济相关的产业,装进综合性的大产业,农民才能在其他细分产业领域获取利益,达到社会平均收入。
我认为,这一点可以通过借鉴欧盟或者日韩等国的经验,把小农经济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也就是“一产三产化”。比如,欧盟的小农场农业在生态文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上做文章;日韩全面开展购销超市、金融保险、休闲旅游等农村第三产业,都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值得借鉴。
总之,我有两点建议:一是抓好综合性合作社建设,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此形成“一产农业三产化(农业与服务业结合)”和综合收益反哺农业的经营方式创新的前提条件。并且,借此创新配合国家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投入。二是大力推进粮食安全的城乡一体化,加深市民参与式“两型农业”的发展,培育市民以理性、节约型消费替代浪费型消费主义恶劣趋势。这两者有机结合,则可达到既稳定农民合作社为新经营主体的粮食生产,又保障市民作为消费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参与下的国家粮食安全。
本文来源: 粮食局
10.12.2014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