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55公里的“绿色长城”
18.08.2015 11:31
本文来源: 宁夏新闻网
8月骄阳似火,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中卫市沙坡头景区内的“麦草方格”固沙现场,地表热得烫手。
中卫铁路工务段固沙林场临时工李长方、李元福父子俩,把数吨重的麦草,一捆一捆装到叉车上,汗水湿透了两人的衣裤。
叉车拉着麦草,在数十座沙丘间游走。经过5公里的迂回穿插,艰难爬行,终于到达了作业区。
作业区现场,数座沙丘上已经扎好的“麦草方格”,像给巨人穿上了“黄马褂”,蔚为壮观。
今年46岁的张尚营头戴草帽,与其他3人组成一个作业组,一人搬草,一人撒草,一人用铁锹扎草,一人断后,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4个人自带干粮和水,一大早从20公里外的家中赶来,从早上7时干起,直到下午6时,才能收工回家。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头顶烈日,每天每人完成100平方米的“麦草方格”施工面积,每天报酬100元。
张尚营说,可别小看这个被称为治沙奇迹的“麦草方格”,它有力地保障了包兰铁路的正常通行。
放眼望去,沙坡头景区被长满柠条、花棒、油蒿等沙生植物的“绿色长廊”一分为二,一边是绿海,一边是沙海。
在这块特殊的地域,铁路人凭着57年的坚守与执着,累计投入15亿元、400多万(次)人力,终于在中卫市至甘塘铁路沿线,筑起了幅宽800米、长55公里,面积达6万亩的“绿色长城”,也成就了沙坡头景区特有的生态奇观。
从包兰铁路1958年通车伊始,中卫固沙林场不断摸索出“水旱并举”“五带一体”“麦草方格”“平茬扶壮”等治沙经验和模式,向世界展示了人工改造沙漠的成功典范。为了这一治沙奇迹,先后推平2万多座沙丘,修建输水管道12.5公里,修筑灌溉水渠57.24公里,扎设施沙障16.3万亩,建造林带6.4万多亩,累计植树5872万余株。
新造林发生病虫害,为及时遏制虫害大面积蔓延,沙坡头治沙工区3名职工持续超负荷开展打药工作,直到出现中毒反应被送往医院……
该工区职工张宁卫,为确保新增1110亩新增林的成活率,连续一个月留在工区,直到儿子高考结束,也没回一趟家……
“以前,麦草必须人拉肩扛,每天10小时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在沙坡头治沙工区坚守了30年的唐继宏回忆,当时因为嫌工作环境艰苦,最多时有150多人的固沙林场减员三分之一。
选择坚守的铁路工人,依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子里办公,每3人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中。直至去年,沙坡头治沙工区的8名职工才有了洗澡设施。工区的院子里种满了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院落虽破旧,却生机勃勃。
“理论上,扎上一片‘麦草方格’,经过20年的演化,就能形成厚度约1厘米的‘沙结皮’。但实际上,真正形成‘沙结皮’,需要的时间更久。”中卫固沙林场场长皓永贵介绍,林场每年都给流沙扎上“麦草方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树草绿化带的不断补强,仅此一项每年劳务支出400余万元。
在“麦草方格”治沙基础上,固沙林场经过多年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建成了南北宽800米,由鹅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取得了铁路治沙标志性成果。
2012年,中卫铁路工务段段长陈学喜带领技术人员攻破治沙难关,创造“利用黏土压沙制作人工沙结皮”的新技术,把固沙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如今,用固定半固定黏土压沙人工快速制作的7万多平方米的沙结皮,已经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植被。
在铁路治沙工程的护佑下,沙坡头周边10余处沙漠湿地开始恢复,植物数量增加至455种,昆虫等动物数量增加至185种。周边旅游景区、农家乐、村庄逐步增多,每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并且利好消息不断,国家林业局已确定在沙坡头投资建设国家级生态公园,投资6.5亿元的沙坡头旅游新镇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57年的坚守,沙坡头治沙工程把来势凶猛的“沙魔”死死地阻挡在包兰铁路北侧,也守住了中卫这座美丽城市的发展生命线。如今,新一代治沙人沿着老一辈治沙人的足迹,毅然阔步前行。(记者 魏邦荣 蒲利宏 李云华)
本文来源: 宁夏新闻网
18.08.2015 11:31
宁夏青联:吸纳更多青年人在为群众办实事中“青”力而为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张洁龙) 4日,新华网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