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记制度的隐形红利

06.05.2015  12:51

  立案登记制度的隐形红利

  和全国同步,银川市也开始启动法院立案登记制度,但第一天并没有想象中出现立案数量大幅上升的情况。事实上,这一天迟早还会到来,但总体立案数量肯定还会走向常态,这正是立案登记制度的隐形红利。 

  有人会说,立案门槛降低了,立案数量肯定会增加,怎么还会下降呢?用农民工欠薪问题举例,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欠薪的立案并不简单。繁杂的行政程序,往往无法约束欠薪者,进而造成农民工欠薪案难以解决。 

  这即会造成打官司难的假象,也会让被欠薪者失去对司法系统的信心。于是,找媒体、去跳楼、拉横幅,这样脱离于正常司法程序的维权手段,屡屡出现在公众眼中。而整个社会系统,也将因此长期支付不必要的成本。 

  但在立案之后,司法程序会对欠薪双方进行强力约束,司法资源得以动用,很多矛盾便可以在司法程序运行的过程中被调解,以往付出的社会成本也就会大幅降低。 

  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法院系统一定会经历巨大的压力。而通过透明严格的司法程序,提高违法成本,无论欠薪者还是被欠薪者,都会用更加理性的方式来对待,社会风气本身也会变化,潜规则成为明规则。进而,打官司的人会越来越少,司法系统的效率也就越来越高,最终得到立案等级制度的隐形红利。 

  其实,关于立案问题,多少年来都在司法领域广泛讨论。在新的机制下,更对法院系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话说回来,法院忙一些,却让整个社会的危机成本降低了很多,算一笔总账,还是非常值得的。 

  法院立案登记制度,还需要更广泛的宣传,包括法院、司法部门、律师群体等法律工作者,应当让更多的受众知晓这一政策,人们才会对整个司法系统更有信心,对中国的法律制度更抱希望。

  皇甫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