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乡村行】让文明乡风通过“毛细血管”浸润到家家户户的“细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乡风文明建设新成就,进一步遏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和薄养厚葬等不良风气,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18年5月7日至5月18日,宁夏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组织中央及地方主要媒体开展“移风易俗乡村行”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将紧紧围绕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主题,深入报道全区各地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典型事迹。
西永固村村主任向村民发放并讲解移风易俗宣传资料
“传统陋习不能要,旧的观念要改变,树立新风代代传……”惠农区燕子墩乡西永固村村主任李荣祥正在村部表演自己写的移风易俗快板。西永固村自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来,通过广场舞、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向群众宣传移风易俗,群众更容易接受,宣传效果更显著。同时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积极向村民宣传婚丧事新办简办,承诺为村民义务操办。正在观看节目的村民徐惠霞笑着说:“以前出礼都是二三百,现在别人都给一百,我就也出一百,尤其是今年收入不好,出一百真是太好了,我希望以后再降点,降到五十最好”。不仅是礼金明显减少,徐惠霞娶儿媳妇时,对方只象征性的要了一万元彩礼,随后又还给了孩子们,提及此事,她脸上难掩喜悦,“亲家好,亲家太好了”。
据李荣祥介绍,几年前,村里对于红白事出礼的攀比之风相当严重,一般丧事少则两三百元,喜事则达到了五百至千元不等。这种情况下,借助西永固村一直以来优良的传统和民风,村里加强了村规民约的实施,经过村民大会,制定了丧事不超过100元、喜事不超过300元的规定,由村队长监督负责落实,并选出有威信的带头人,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移风易俗,移的是不正之风,易的是庸俗之套。”西永固村党支部书记董进华说,村党支部组织遏制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奢靡之风,把农民群众的人情负担减下来,把农村的新风正气树起来。移风易俗工作基本实现常态化,婚丧嫁娶新风基本形成,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惠农区燕子墩乡简泉村的安乐荣老人,今年已80多岁,从1986年开始,他利用自身言行影响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32年间坚持白事不大操大办,礼金只象征性收5元,在全村形成了良好风尚。在安乐荣看来,逝世后大操大办,是为了面子让活着的人受罪,老人健在时好好照顾比什么都强。早年安乐荣的父亲去世时,他就坚持只收5毛钱礼金,亲戚朋友只用帮忙。此后,身为生产队队长的他言传身教,不断使薄葬观念深入人心。
去年,简泉村村民安乐进86岁的母亲去世,村里人都说:“老人能活80以上是喜丧,应该大办,再说老人生了5个子女,年轻的时候上伺候老的下养活小的,可谓是劳苦功高,应该让老人风光风光”。安乐进深知母亲的不易,但他不想给大家添麻烦。“我们要支持村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规定,我也一直觉得那些仪式都是封建迷信,我们得破除它!”安乐进真的是说到做到,老人的丧事只通知了本家的兄弟姊妹和部分亲戚,出殡的时候也没有雇车,是弟兄几个和亲戚们抬着老人的棺材到坟地里将老人安葬的。
社会风气是一个地区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破除各种陋习恶习,树立良好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更是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率先发展的必然要求,移风易俗,从现在做起,把轻松的生活还给子孙后代。(记者 张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