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五方面突破性进展

10.03.2016  16:03

  一是创新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国家科技部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的14条具体措施。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和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出台了黔党发27号文等一批政策文件,增加了2000名科研事业编制。制订了《贵州省专利条例》,完善了《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省级财政研发投入保持每年20%以上增速,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7.7%;全省研发机构数年均增长7.9%、2014年末达567个。查处100件专利侵权、2674件假冒专利案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二是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将原有近30个科技计划整合为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成果应用及产业化、平台及人才团队建设五大科技计划,与国家计划改革不谋而合。在全国率先实施普惠式科技资金创新券后补助政策,鼓励企业购买科技创新服务或技术成果。引进凭单制,向215家企业发放价值365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资金15844.4万元,财政资金放大4倍多。在贵州科学院、贵州农科院试点的“科八条”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中科院贵州省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与原贵阳医学院进行实质性整合,创建天然产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各市州也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贵阳出台支持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联盟的政策,遵义、铜仁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调整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三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主体合拢,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依托贵阳国家高新区建设的贵州科学城,已吸引中科院贵阳地化所、宁波材料所、北京化学所等60余家高端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服务机构入驻。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从无到有、精彩亮相。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贵州省成为国家13个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之一。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磷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平台获批建设。目前,全省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高新区,10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覆盖所有市(州),6家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近500个省级创新服务平台。贵阳建立了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中国技术交易所贵阳工作站等创新和服务平台,安顺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合作,搭建了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黔西南支持87家企业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研发活动,重点支持和培育了22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一批科技小巨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台极地型履带式全地形车参加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任务。贵州省首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化药新药“替芬泰”获临床试验批件;中药民族药领域47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实现上亿元。2015年全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科技成果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总产值65.5亿元。贵阳国家高新区2015年在全国排位从2014年的56位上升到50位。率先在全国系统提出了9种石漠化治理工程模式与衍生产业技术体系,引领和支撑了全国200个重点县石漠化治理与衍生产业发展。《防治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新农药研制与应用》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涌现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成果转化奖、合作奖544项。全省专利授权年均增长37.3%。2015年有效发明专利5428件,增幅位居全国第16位;发明专利占比从全国第20位上升到第14位。

  五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现有院士4人,“千人计划”专家5人,院士工作站64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266人,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50个。刘丛强、宋宝安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谢晓尧教授、胡瑞忠研究员获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实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全省累计1万余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各市州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六盘水制定了高层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铜仁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协会,黔东南组织开展了“十百千”人才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