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舒清:故乡是赋予写作灵感的长明灯
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自古以来,不只是地理上的高峰,也是诗歌与文学绵延的山脉。
远古的诗意至今滋润着六盘山脚下的土地,沉厚的历史与多彩的生活,使得这里成了文学的富矿,作家石舒清的故乡便在这里。
“我觉得一个作家有没有可以依托的背景是很重要的,有了就是咬定青山,没有就是浮萍无根。我有西海固这样一块富足阔大而又深远的背景,就是我的福祉。”石舒清说。
在他眼里,故乡是一盏会不断赋予他写作灵感的长明灯,而故乡的校园,就像是他的另外一个“心脏”,更壮硕、更有力、也更深情。
1987年,石舒清考上了固原师专(现宁夏师范学院)英语系。此前他尝试投了一篇小说给《六盘山》,虽然最终没能采用,但文学兴趣已势不可挡,他找校领导申请调剂到中文系,也未能如愿。“我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对英语没多少兴趣,有时间就偷偷写小说,最后班里同学都知道我在写小说了。”
当时,固原的文学氛围很浓,有几个在全区很有影响的作家,师专的图书馆有30多万册藏书,阅览室里订阅了许多文学刊物,石舒清最关注的刊物是《六盘山》,最向往的则是《朔方》。在学校的一次文学征文比赛中,石舒清“小试牛刀”,虽然最终获得二等奖,但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半夜里我都躲在教室里写东西了,什么都写,连诗歌也敢尝试着去写。”
大一第二学期,《六盘山》发表了石舒清的短篇小说《田长工小传》,不久他收到了100元稿费。“当时我们一月的伙食费好像是26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100元可算是一笔大钱了,当时可激动了,从此便觉得天天都会有自己的作品发表似的,一天趴在门房的窗子上看,看门房那里有无自己的来信。”石舒清说。
从年仅20岁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算起,石舒清已写了30年。30年里,他一直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并多次获奖。
这些在别人看来一路风光的事情,在石舒清身上,却始终看不出喧嚣热闹对他影响的痕迹。在他的笔下,那些独具精神气质的人和事,来源于自童年时就存储的,不随时光流逝而磨灭的记忆。
即便来银川这么久,石舒清也一直想念着老家海原县那个僻静的院落,在那里,他可以让母亲把门反锁上,一连好几天闭门不出,专注写作。而在银川,他只能用关掉手机拔了电话线的方式讨一个清静。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石舒清还喜欢中医、书法,收了好多字帖,没事就读读帖,也喜欢淘书,由此写了好几篇淘书的小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黄河文学》曾给他开过一个专栏,写的全是藏书的故事,他给每一本书注明了来路和标签。“我从上初中起就开始经营自己的藏书,这个乐趣一直持续到今天,兴致从未减损,而且越来越浓。到银川这些年,平均来算,我至少每天都能进两本书,收书的兴趣越来越强,收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谈起书法,石舒清说,书法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在严苛的法度中求最大的自由,凭最简单的达到最丰富的,书法和文学之间的喂养应该是相互的,而且文学对于书法的喂养,说来好像奶水更充沛一些。
“说到底,文学是温暖心灵最好的灯盏,一部作品的内涵,所要表达的社会价值和人生哲学,蕴含的思想力量和艺术火花,都是当下宁夏文学不可或缺的主流与承载。”石舒清说。(记者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