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钢铁厂:开启宁夏钢铁制造业的先河

11.05.2018  11:06

  储量丰富的赤褐铁矿,在贺兰山里守着荒野寂寂无闻。然而60年前,随着国家开发建设大西北的战略布局推进,它们获得了新生。

  1956年,国家地质部西北煤田地质勘探队在贺兰山石嘴山段进行矿藏资源勘查时,初步测定有储量39.5万吨的赤褐铁矿资源。

  1958年,国家冶金部决定在宁夏兴建石嘴山钢铁厂,当时确定生产规模为年产20万至30万吨。一时间,从鞍山、本溪、天津、唐山、太原等钢厂调来大批技术工人、军转干部、城市知青参与兴建。“1958年来钢厂时,只有几根大烟囱和一些零散的帐篷,其余都是长着野草的大荒滩。”当年支宁工人马永泉说:“在厂长马铁伦带领下,大家晚上住沙窝、地窖、坑道,白天修厂区道路、建厂区铁路、搬运机器。

  “当时按照连、排、班等军队建制,成立了青年大队,首要任务就是和土建队一起脱坯,盖一种‘干打垒’的简易房子。”马永泉说,先在地面开挖一米深的长方形地坑,四周再垒起一米高土坯,然后在顶面上加上檩条、铺席、上房泥。最后在阳面安门,内抹石灰,房子就盖好了。

  “因为汽车少,常常依靠人背、肩扛等方式运送机械设备,还总是因为建筑材料供应不上而影响建厂进度。”老职工回忆,当时厂里组织大家到3公里外的砖窑厂背砖。几百人的背砖队伍在厂长带领下像条长龙,有的唱歌,有的逗笑,特别热闹。碰到开挖沉溺池和道路整修时,大家锹挖筐抬比着干,情绪高涨,越干越有劲。

  因石嘴山钢厂地处宁夏最北端,当时没有树木和房屋遮挡,又处在贺兰山风口,常有大风刮起。风沙弥漫时,沙子打到脸上生疼。正赶上粮食供应紧张,大家常常吃不饱饭,天天是粗粮和窝窝头、谷子面稀饭。但是大家内心充满豪情,盼望着钢厂早日建成。

  在第一批建设者的艰苦努力下,1959年12月,宁夏第一座55立方米高炉建成。1960年初炼成宁夏第一炉钢,拉开了石嘴山钢厂生产的序幕。经过3年建设,形成年产8万吨生铁、5万吨钢、4万吨钢材、15万吨焦炭、2.5万吨耐火材料的生产规模,拥有职工4500余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石嘴山钢铁厂更名为“宁夏钢铁厂”,通过大规模基建,恢复一百个高炉炼铁,建设“红旗”炼焦炉和“66”型炼焦炉投产,组建电炉炼钢和制氧车间,轧钢产品供不应求,金属制品生产工艺不断更新,军用和航空钢丝绳产品占领国内市场。

  随着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钢厂投资修建了俱乐部、医院、新华书店、银行、百货大楼、河滨市场、中小学、公园、动物园、游泳池、电视台等生产生活及文娱设施。老职工们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钢厂职工每月平均工资五六十元,四五十斤粮。工作服、翻毛皮鞋一年一套,在当地工资待遇是最好的。

  后来几经技术改造,宁夏钢铁厂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生产品类和生产技术一度领先全国。到1978年,三角股钢丝绳、面接触钢丝绳、金属针步钢丝等产品相继研发成功,可生产70多个品种结构、1500多个规格产品,成为当时行业领域中的龙头企业。1979年经自治区冶金局批准,厂名更改为“宁夏石嘴山钢铁厂”。1993年,已相继建成集焦化、炼钢、耐火、轧钢、铸造、制氧等生产项目,填补宁夏生产螺纹钢筋、角钢和密封钢丝绳的历史空白,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

  1997年,该厂顺利改组为“宁夏恒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恒力钢丝绳股份、冶金建设、恒力物资开发、恒力钢铁进出口等12家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成为国家冶金局重点企业。产品品种之多、规格之全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企业干部职工达到5500多人,加上家属近2万人,成为全国金属制品两大生产基地之一。

  从1958年建厂至今,宁夏恒力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除各种钢材和金属制品外,企业生产的钢丝绳广泛用于煤炭、石油、船舶、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产品畅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研发生产的航空钢丝绳用于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曾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长、最粗的钢丝绳,有8条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2种钢丝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4种产品达到国际生产水平。

  60年风风雨雨,宁夏恒力一路走来,依然为宁夏经济建设书写着传奇和辉煌。(记者 蒲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