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烤”验 全力应对
2021年夏季,宁夏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新高,2个多月没有发生有效降水,干旱与高温持续“烤”验着宁夏,不断加剧着当地的旱情。特别是宁夏中部干旱带,降水更少,蒸发更多,在这一非常时期更是频频喊“渴”。
面对本次大“烤”,自治区3000多名水利职工放弃节假日休息,全力保障1000万亩农田灌溉。三大扬水系统加足马力满负荷运行,流量达到历史最高。引黄灌区日引水流量达500立方米每秒,较去年同期多出70立方米每秒。
满负荷扬水灌溉
7月29日午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烈日暴晒,农田龟裂,玉米叶子直打卷儿。
在大河乡乌沙塘村,村党支部书记魏勤吉最操心的就是给庄稼淌水的事,最近一直有村民找他反映用水难题。特别是有乡亲刚刚种上韭菜,灌溉不及时的话,就会造成减产乃至绝产。
魏勤吉告诉记者,乌沙塘村有4200亩的用水指标,加上全村上马了高效节水滴灌设施,基本能满足用水需求。但是,今年持续高温少雨,水分蒸发得厉害,让农业用水越来越吃紧。
“水水水!”被问及最近的工作,魏勤吉连说3个“水”字。他说,没水,庄稼就活不了。这些天,他天天为乡亲们跑水的事,终于从附近泵站要来了水,注入村外一座35万立方米的蓄水池。
魏勤吉说,有了水,村里的大棚蔬菜就有救了。
但魏勤吉有所不知的是,他能要来水得益于红寺堡扬水工程的满负荷运行,整个红寺堡夏灌引水1.54亿立方米,比去年夏灌多引水600多万立方米。
7月4日以来,红寺堡区启动抗旱应急预案,首级泵站增开1台小机泵首次满负荷运行,流量达到28立方米每秒,每日引水量增加8.64万立方米,开机台数、流量、日均引水量均创历史之最。
未雨绸缪实施“渠库联调”。红寺堡区利用春灌用水量小的有利时机,给新庄集、乌沙塘、金庄子等水库蓄水,在夏灌用水高峰期将水库蓄水补充到干渠,累计补水321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旱情。
然而,由于旱情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仍有不少地区农业损失惨重,尤以靠天灌溉的旱田为甚。
与村村都有水浇地的红寺堡区不同,同心县中东部地区山大沟深,依然保留着大量旱田,当地群众靠天吃饭。
同心县预旺镇青羊泉村就以旱田为主。去年,降水较为充沛,村里粮食获得大丰收。尝到甜头后,今年乡亲们普遍扩大种植面积,没承想遭遇到本次严重旱灾,庄稼面临减产乃至绝产。
青羊泉村党支部书记马建福表示,今年他投资17万元,在旱地里种下了玉米、荞麦、土豆等作物,因为旱情枯死了不少,弄不好本儿都折光了。
扩容增效保吃水
同心县已经2个月没有发生有效降水,加上烈日暴晒,让这里一度备受“烤”验。
今年6月底前,同心县城还为水所困,每天晚上都要全城停水,为第二天供水而提前蓄水。如今面对日复一日的旱情,这座县城却实现24小时稳定供水。
用水“剧情”翻转,得益于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投用。该工程使同心县城日供水量达到2.3万立方米,比之前增加了0.5万立方米,顺利通过本次“烤”验。
记者采访得知,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为同心县城引来了黄河岸边地下水,替换了日渐枯竭的小洪沟地下水,新水源水量更充沛、供应更稳定。“这个工程历时一年竣工,投用时恰巧碰上这次严重的旱情,真是一项‘及时雨’工程。”同心县人饮办主任马成感叹。
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的投用,也有效缓解了同心西部的旱情。
除了及时投用新的供水工程,同心县还致力于让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抗旱效益,采取分片区、定时增压等措施,以错峰、轮换方式保障正常生活用水。对部分地势较高、供水管径较小的用水户,更换改造管道并加装增压设施,确保应有的供水压力。利用现有集中式供水点设立应急临时供水点,与地方消防部门建立紧急供水联络方式,保障应急供水。
就生活用水而言,受本次旱情冲击最大的也是靠天吃水的人们。
在山大沟深的青羊泉村,至今仍有40多户村民靠吃净化过的雨水为生,连日大旱使他们遭受到了严重的生活困难。
青羊泉村在村部设立集中供水点,并雇来水车为吃水难的村民挨户送水,每户人家6立方米水,半个月送一次。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人家分散住在7个自然村,送水部分路段是铺着石子的简易山路,运水成本极高。
“一方水要花200多元钱,是自来水价的50多倍。”马建福感叹,水价本身很低,但运输成本太高。
在同心县,共有737户居住分散、自来水不能入户的群众,他们靠“集雨场+水窖+潜水泵+净化器”方式解决吃水问题。本次旱情,断绝了雨水,使这一群体受灾最为严重。通过设立集中供水点,同心县主动送上救急水,保障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记者 杜晓星 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