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同心县:逆势而动“新颜”替换“旧标签”

03.06.2017  08:22

  初夏的清晨,清水河流水涓涓,波光点点;新旧两区傍河而立,处处丁香芬芳,槐花散香,让人感受到一个崭新的同心县强劲的发展脉搏。

  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同心县,同时属于六盘山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境内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沟壑纵横,降水量少,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经济社会发展一度相对滞后且缓慢……

  这样的描述,曾经是同心县挥之不去的“标签”。今天,当我们再度踏上这片红色热土,那种到处涌动又难以言述的生机和希望,正在一步步淡化甚至抹去旧有“标签”的痕迹。

吴忠市委常委、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接受宁夏新闻网记者专访。

  五年来,在同心县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带领下,当地干部群众坚持转变发展观念,旱地“掘金”,“无中生有”,依托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硬生生将那些沉甸甸的“标签”变成了发展前行的动力。

 

四通八达的路网。 

  谈及近五年来同心县的发展,吴忠市委常委、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列举了“四个最”: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生活改善最显著、社会事业进步最快、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最显著。在马洪海书记的脑海里,关于同心发展的那些数字是再清晰不过的: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约56亿元,是2011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5%;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4.6倍,年均增长35.7%;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亿元,是2011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0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是2011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7%。在关键性指标上,同心几乎全部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全社会固定资产一项,更达到了惊人的35.7%。同心之变,正是通过这些数字,将真实的情景呈现在我们眼前。

   生态移民创造“同心经验” 产业扶贫勇当攻坚先锋

  同心县丁塘镇新华村曾经有个很难入耳的“标签”(别称)——“老鼠沟”。1983年,县里王团、张家塬等5个乡镇的465户群众搬迁至此,其中贫困户和残疾人比例较高。因为贫穷落后、生态恶劣和脏乱差,这里曾被称为“老鼠沟”。现如今,新华村的产业脱贫致富搞得风生水起,肉兔养殖和有机苹果、育肥牛羊、输出劳务等定位精准的产业,成为新华村农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村民富了,环境好了,生活美了,曾经的“老鼠沟”早成了年长者的远去的记忆,现在的新华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9280元,在全县的行政村中处于领跑地位。

同德移民村。

  来自同心县田老庄乡五道岭子村的顾义财,去年年底搬进了位于县城的移民新居。搬迁楼附近有学校,孩子能在县城学校就近上学,这是令顾义财最开心的事。过去,顾义财两口子要出去打工,孩子没人照顾,每天上学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烧炕,学习根本无法保证。“听说县上给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就近介绍工作,这样一来我和媳妇两个人都能打工了”,对未来的生活,顾义财充满信心。

  以前在农村种地靠天吃饭,现在进了城,咋就业?与移民搬迁相联系的,是备受关注的就业问题。在安排商品房的同时,同心县为每户移民安排两个在扶贫产业园工作的就业岗位,确保移民群众既拥有家庭财产,又有脱贫致富的工作岗位,从根本上让移民共享精准扶贫的丰硕成果。

  如何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是同心县脱贫攻坚工作一直牢牢把握的重中之重。单纯的扶贫救济并不能解决移民立足的根本问题,为此同心县推动精准识别、产业扶持、教育培训、责任帮扶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项目资金、帮扶措施到户,扶贫开发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向整体推进、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救济式扶贫向产业化扶贫的历史性转变,老百姓从等靠要向自力更生、产业致富转变。

  2011年,同心县还有15.2万贫困人口,到了2016年,已减少到5.9万人;贫困面由38%降至14.8%,下降了23.2个百分点;小康综合指数由2010年的57.3%提高到2015年的75.16%。县里先后筹措资金15亿元,健全完善“十一五”生态移民遗留的基础设施不足、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实施了“十二五”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搬迁安置移民8869户39572人,移民群众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稳定脱贫的目标。移民群众人均收入由搬迁前的不足千元,提高到2015年的4585元。

  因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取得的突出成绩,同心县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扶贫开发先进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先进项目县。同心县在生态移民工作中实践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更是受到了全国认可,“同心经验”被广为借鉴推广。

   旱地能掘金向天要效益 恶劣生态变身发展福地

  今年3月15日,同心县三聚环保万吨级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和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同,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延伸,该项目将秸秆资源炭化生产秸秆生物质缓释炭基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

  项目计划分两期项目进行建设,2017年一期工程完成机械竣工,2018年正式商业运作,2019年完成二期工程。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回收利用同心县18万吨粮作物秸秆,实现年销售收入3.6亿元,利润超过723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

  欲引凤凰来,先植梧桐树。马洪海书记告诉我们,同心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没有一些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就没有办法带动经济增长,而要想引进这些项目,就必须具备优良的投资环境、包容的人文环境和必要的基础条件。

民族服饰加工。

  为此,同心县立足资源禀赋和新常态下消费转型升级的机遇,在探索中做活做新特色农业的文章。五年来,累计发展有机枸杞12.2万亩、中药材50余万亩、油用牡丹1.4万亩、圆枣8万亩、文冠果5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0万头和270万只。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连片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油用牡丹基地和中国银柴胡之乡。

  不仅在旱地掘出了“”,同心还要向天空要效益。曾令同心人深感郁闷的“季季风沙大,天天太阳毒”的自然条件,成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有利条件。同心县先后与龙源、大唐、国博等21家风光电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成了3个330千伏输变电站,新能源装机、并网累计分别达到182万千瓦和132万千瓦,这些工程项目的落地,让同心县一跃成为全区新能源大县。

同德慈善产业园区。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核心地带,交通发达,是全国建制县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回族传统经商意识强,经商经验丰富,素有宁夏经济“旱埠码头”之称。随着电商经济的发展,同心全面实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工程,建成了闽宁协作县级电商服务中心、36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回回集市”电商服务平台上线运营,开创了全县“互联网+扶贫”的先河。

  思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面对薄弱的基础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同心县的思路转变可谓超前,把一个个曾经限制发展的不利条件,改变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动力。

   营养午餐惠及城乡学子 民生领域奋力事事争先

  从教18年的冶学剑老师,见证了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小学营养餐从无到有的经历。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宁夏实施宁南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营养餐工程,同心王团镇中心小学成为全区营养午餐试点小学。由最初的每餐一菜一汤,发展到现在的每餐两菜一汤。为了确保孩子们营养搭配均衡,学校在蔬菜种类上不断丰富,饭菜质量上不断提高,做到“顿顿有肉吃,餐餐不重样”。

  为了提高“阳光校餐”质量,同心县教育局还印发了《同心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一本通》《同心县高中学生和县城初中学生营养早餐工作指南》等16项规章制度,确保学生吃上“安全、营养、卫生”的饭菜。

  一餐之变,惠及万千学子,但这只是同心县在优先发展教育方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同心县先后筹措资金64亿元,在县城新区建成了民族教育园区,改扩建3所高中、9所初中、111所小学,新建移民村学校11所,新建改建乡镇幼儿园18所,形成了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此外,同心县还全面落实“3+9+3”教育扶贫工程,率先在全区免除全县高中学生学杂费,实现从小学到高中全阶段免费。

教学条件显著改善。

  在教育上不吝投资,在其他社会事业方面,同心县同样不遗余力。投资5.1亿元,开工建设县城新区医院、县医院综合楼、中医院综合楼,改造了下马关等7个乡镇卫生院,新建113所村卫生室,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

  在民生问题上,同心事事争先。率先在全区为集中供养五保对象提高供养标准,建成6个敬老院。累计改造农村危窑危房1.2万套,建设保障性住房3081套。累计发放农村妇女创业贷款5.4亿元、全民创业贷款3.3亿元、各类救助救灾资金10.8亿元。高度关注病残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城乡低保64809人,低保覆盖面16.9%,低保线和贫困线双线合一,实现了应保尽保,确保了困难群众有尊严的生活。

   生态优化上演由黄变绿 饮水无忧处处美丽乡村

  清水河是宁夏境内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流经同心县境内约74公里,同心县城傍河而建。由于汛期洪水泄流量大、含沙量高,加之长期缺乏有效治理,清水河不仅没有造福于民,县城段还成为有名的“臭水河”。2007年,自治区政府将清水河同心段综合治理工程确定为宁夏重点项目,固岸修路、筑坝拦沙、绿化美化、清洪分离……开始对这一河段实施全面综合整治。

  经过10年的综合治理,现在的清水河初步形成了有水面有绿色的特色景观,将老城和新区连为一体,逐水而建的游乐园也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按照“一河两翼、相向发展、改造老城、建设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同心争取项目资金45亿元,开工建设了新区道路、供排水、供热、医院、学校等重点项目22个,新区框架基本形成。同时,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吃水难、供热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的问题,大格局实施棚户区改造,老城区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清水河同心段综合治理工程。

  漫步于今天的清水河畔和县城街道上,道路整洁,绿树成荫,花香沁人。没人能想到,在干旱缺水的旱塬同心,种活一棵树到底有多难?为了与旱争绿,同心人想尽办法,将沟壑填平,将不宜树木生长的红黏土全部挖走,换成黄土填埋秸秆;覆膜滴灌,利用沟渠退水,为每一棵树保墒“披纱”,防止风干;严把起苗、灌水、覆膜关,实行责任人签字终身负责制……每一分绿化成绩的背后,是同心人默默艰辛付出的汗水。

  五年来,同心县累计投入资金7亿元,实施了县乡道路绿色通道、新区绿化、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县共完成造林绿化49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5%,县城绿地率达到21.8%,绿化覆盖率达到22.6%,人均公园绿地19平方米,分别比2011年提高2.9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6.7个百分点和14.6平方米,实现了禁牧封育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植绿的转变,全县生态环境实现了由“”变“绿”的根本逆转。

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区。

  水利则百姓安,水兴则百业兴。同心县开工实施下马关、马高庄等各类水源工程38个,库容累计达到4450万立方米,建成了东、中、西部三大城乡供水网络,率先在宁夏中南部地区实现了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全覆盖,圆了同心人民的“吃水梦”。

  在“形象分”上,同心亦不甘人后。通过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建成美丽乡镇4个、美丽村庄15个,“田园美、村庄美、风尚美”的“同心经验”被作为“宁夏做法”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推广。

  今天的同心,五年之间就颠覆了人们的固有印象。明天的同心,下一个五年又会上演怎样的奇迹?

  马洪海书记用极为朴素的言语,为我们陈述了未来同心发展的目标:“要让所有贫困群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不愁上学、不愁看病、不愁就业、不愁喝水。让群众腰包里面有钱,家家有支柱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让有病的群众能安心看病,让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居民能够有就业、有收入、有创业,让老人安享晚年、快乐晚年,让各级干部在真抓实干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同心县一直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这一点很少有人会怀疑。在发展的路上,同心县的每一次冲锋和突围,都会催生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新的五年,我们拭目以待。(宁夏新闻网记者 贺璐璐 杨洲 杨丽 胡俊 杨泠然/文 马建宁 葛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