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的日子不再难
“女能人”给力:带动姐妹们家门口赚钱,一起富一起笑
清晨的鸡鸣,唤醒了沉睡的锦屏村。
胡巧珍一大早就起床,喂鸡、喂猪、打扫院子……做完这些,她便一头扎进了设在自家的“妇女之家”。
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勤劳的农家妇女日常的一天,可胡巧珍却说:“这两年,活出了甜头。”
这是为啥?一切,源于这位农家妇女的新身份——“妇女之家”的家长。2014年,47岁的胡巧珍成为“留守妇女阳光帮带行动”带头人。
和当下很多农村一样,宁夏固原市隆德县锦屏村,是一个留守村。村里一共380户,留守妇女便有121人,留守老人184人。
2014年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和多个部门联合进行过一次调研,结果让人揪心:91.7%的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打工期间,除了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外,还要肩负整个家庭的责任,体力严重透支,有的身患多种疾病,生活质量低。
调研结束后,宁夏妇联率先在西吉、海原、隆德等9县(区)开展“留守妇女阳光帮带行动”。每县(区)选择一个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村试点,锦屏村便是试点村之一。
“目的就是为了让留守妇女抱团取暖,开展生活、生产相互帮带,同时让能人带动她们创业、就业。”自治区妇联主席张慧解释。胡巧珍便是张慧口中的“能人”。从2005年开始,胡巧珍试养种猪,最好的时候达到年500多头出栏量,是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
其实,2006年时,胡巧珍便被选为村里的妇代会主任,“就是做政策宣传,搞计划生育。”胡巧珍说。2012年,她又成为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小组”的组长。但在她看来,这些都不如“阳光帮带行动”来得实际。在地方妇联的指导和帮助下,胡巧珍组织留守姐妹们互相帮衬,进行养殖转型。
“互助组,就是农忙有事时大家帮一帮,远远不如阳光帮带行动解渴。”留守妇女辛明华说得直白:“现在我们这些留守妇女都绑在了一起,一起富、一起笑。”
辛明华在胡巧珍的指导下开始养牛,一年仅养殖就能挣到3万多元,供自己三个孩子进县城读书绰绰有余。
“为了提高创业成功率,区妇联给试点村40万元的循环项目资金,专门用来支持发展。”自治区妇联副主席魏艳华表示。
如今,锦屏村已经有200多头牛、300多头猪、20余个青贮池,一个养殖村已经初具雏形。
“过去想让大家开会,喇叭开半天没人来,如今不用叫,天天有人来找你。”为了方便,胡巧珍便将过去设在村委会的“妇女之家”,搬到了自己家。“妇女之家”真正成为妇女信赖的娘家了。
姐妹贴心:不仅带来技术、资金,还能在一起说说心里话
还没进村委会的门,就听到了爽朗的笑声。
固原市原州区徐河村,也是“阳光帮带行动”试点村之一。徐晓霞便是这群留守娘子军的“领头雁”。
说起徐晓霞,那是村里的传奇人物,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农资生意,一年几十万元的销售额。自从开始进行“阳光帮带”后,她放弃了农资生意,开始带着留守妇女种大棚。“一人富了不算富,现在挣得少了点,但是有干头。”她说。
其实,徐晓霞过去也是一名留守妇女,富了之后一直希望能为其他姐妹做点事,却不知道从何干起。“2014年,妇联送来了技术培训,当时徐大姐就说咱一起干。”村民刘晓萍回忆。
在大家看来,“阳光帮带行动”带来的最大支持就是资金和技术,除了循环项目资金,还专门提供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
如今,村子里留守妇女几乎人人都有两三个棚,一个棚一年的利润就能达到万元。徐晓霞又让优先富起来的几位能人,去带动村里其他留守妇女。刘晓萍便是第二批“领头雁”,“我现在带了15个姐妹。”她说,“过去买个几块钱的擦脸油,老公不给,现在几百块的东西,咱看上就自己买。”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移民新村沙泉村的杨凤萍眼里,“阳光帮带行动”为留守妇女解决了精神上的困扰。
2010年以前,杨凤萍跟着丈夫在外务工。第一个孩子出生以后,她就开始一个人守在家里。最难的不是扛在身上的重担,而是内心的愁苦。“碰到事情,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能一个人抹泪。”
杨凤萍的话,其实也是广大农村留守妇女的内心独白。“调研中,89.6%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不在身边,遇到老人、孩子生病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压力特别大。”张慧说。
“阳光帮带行动”努力从精神层面寻找突破口。今年“六一”,一场别开生面的“留守亲子”活动在村里举办,杨凤萍不仅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还被安排成为其他几位留守娃娃的“临时妈妈”。她告诉记者,自“阳光帮带行动”走进村子后,产业培训、亲子活动、才艺比赛……这些过去只在电视里看到的东西,走进了现实。
最近,杨凤萍和其他留守妇女们干完农活,又有了一个新去处——村委会广场,“小苹果”节奏一响,大家就在区文化部门老师的带领下,跳起广场舞。
“我们始终认为,为留守妇女疏解心理压力,和解决经济贫困一样重要。”魏艳华认为。
推进难题:寻找更多“领头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魏艳华看来,与其他针对留守妇女的工作相比,“阳光帮带行动”做了一些创新尝试。
“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比如对试点县(区)所有留守妇女家庭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2096名留守妇女名册和工作台账,梳理出她们的主要困难和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魏艳华说,通过摸底,很多共性的问题浮现出来。比如创业缺乏资金。自治区已对试点村267名符合条件的留守妇女发放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共1013万元。
在推动“阳光帮带行动”过程中,各级妇联又发现了新问题:缺乏种养等技术;缺乏法律、妇女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和信息;缺少开展健身、广场舞等文化活动的设备设施……通过梳理,自治区妇联将联合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近年来,留守妇女离婚率一直在上升,她们对于法律援助的需求远比想象中的大。我们利用全区三级人民法院妇女维权合议庭、法律援助站、暴力案件投诉站、家庭暴力庇护中心、妇女之家畅通维权渠道,为留守妇女维权提供帮助,引导她们合理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魏艳华说。
目前试点的9个村,都采用了围绕女能人运转的模式,将来在继续推动过程中,如何寻找到更多的“领头雁”,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所有的留守妇女们都能和这9个村一样,生活得更愉快。”魏艳华说。
今年,胡巧珍用循环支持资金挣到的利息钱,办了锦屏村第一届社火比赛,“那个热闹。农闲时,姐妹们挤在一屋,炕上、地上坐得满满当当,打毛衣、绣十字绣、唠家常,嘻嘻笑笑一天就过去了。”胡巧珍笑着说。
(原文载于《人民日报》2015年8月9日第10版,作者: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