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见证民族团结辉煌历程
《茶马古道》剧照
《丝绸之路传奇》剧照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摄制并播出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成为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30集电视连续剧《丝绸之路传奇》日前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这部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的作品,以恢宏的气势、开阔的视野、缜密的艺术思维,真实再现了发生在新疆大地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更为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部电视剧浓缩了民族团结的鲜活历史
尽管近年来涌现了《茶马古道》《阿娜尔罕》《长白山下我的家》《湄澜传情》《五朵金花的女儿》《葫芦信》《雨中的孩子》等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但总体而言,这类题材的作品仍不够多,影响力也不够大。一些创作者认为少数民族题材“敏感”,对其敬而远之;还有一些作品要么猎奇于少数民族风俗民情,要么为了追求所谓的“现实”而肆意放大问题,故意忽视成就,从而让人产生反感。
一部电视剧,就是一部剧中人物的活动史,更是一部剧中人物所在社会的变迁史。《丝绸之路传奇》从新疆和平解放、国民党军队残余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困兽犹斗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开篇,截取了汉族旧知识分子卫守仁和维吾尔族大婶帕夏汗、解放军政委方凯、解放军连长马宽利四家人命运交织的节点,由此演绎出一幕人间正剧。
年轻的卫守仁和陈招娣夫妇,在赴昆仑接续蚕桑研究所途中,捡到沙暴中侥幸活下来的两岁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卫明霞(梅里古丽),从此他们将她视同己出,没再生养孩子,于是就有了长在汉族人家的维吾尔族姑娘一生的故事。可敬的是,卫守仁夫妇自此按照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将这个小女孩喂养成人,凸现了他们仁慈博爱的胸怀。而帕夏汗的丈夫苏莱曼,作为艾德莱斯丝绸织匠传人,与蚕桑研究所的卫守仁成为情同手足的生死之交。所以在苏莱曼不幸死于残匪王三大枪口之下时,他将自己的儿子艾拉提托付给了他的汉族兄弟卫守仁。此后,卫守仁一直教授艾拉提桑蚕知识,教他汉语汉字。诞生在帕夏汗大婶家的方凯的儿子方卫国,亦是新中国诞生的一种象征。在方凯的妻子王桂琴难产时,帕夏汗挺身而出,将王桂琴抱上自家炕头为她接生,挽救了一个新的生命。作为新中国人民政权的代表人物,方政委进驻昆仑、剿灭残匪的同时,也投入到了在这方土地建设西北最大的丝绸厂的创举中。在缺电、缺乏设备、缺乏现代产业工人的边疆地区,建成了现代化的丝绸纺织厂。
民族团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各民族在华夏大地上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发生的真切故事。《丝绸之路传奇》用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展现了曾经发生在新疆那块土地上的真实故事,更浓缩了新疆民族团结的生动历史。该剧之所以能够把民族团结主题表达得如此深刻而生动,就在于该剧编剧长期行走于边疆地区,真正深入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实际,真正地了解了他们。
●几组人物的成长呈现了国家命运的变迁
曾经我们的少数民族题材文艺创作,全部拥挤在土司贵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传统道路上,渐渐地给观众造成一种幻觉:那些贵族的庄园现在可以进去旅游吗?那个土司的后裔现在还在做传承人吗?面对时代的巨变,少数民族同胞的心态和生活,这些现实而重要的命题,却鲜有人关注。这恰恰是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最应该聚焦的东西。在变革的时代,时代的大潮把纵深处的边疆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火热的内地生活让民族地区的年轻人涌入汉族集中的大城市中,重新组合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梳理自己的情感追求。这才是时代变革时期少数民族同胞真实的生活。因此,优秀的创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去挖掘最真实、最精彩的故事。
《丝绸之路传奇》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时间为纵轴,以新疆昆仑丝绸厂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为主线,全景展现了新疆的社会变迁和各族群众的生活变化。剧中,新疆解放后,昆仑丝绸厂开始筹建,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马宽利演变为马红旗,方凯冤死在劳改农场,这便是中华民族那场悲剧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到来,教授刘浩下海从商,与摇身一变成为里斯先生的马宽利走到一起,内外勾结,偷梁换柱,调包走私,栽赃陷害艾拉提,还把迪丽娜尔绑为人质,将全剧推向新的高潮。拜金主义盛行、社会风气浮躁,一批教授下海沉沦,这些背信弃义、利欲熏心的故事,不仅是改革开放时地处边疆的昆仑丝绸厂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故事。这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就是这样将其外延与内涵充分伸延和充实,超越局限,实现了主题与题材新的突破。
矛盾冲突的组织与解决是否贴切,是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剧情可言。《丝绸之路传奇》随着剧情发展,矛盾冲突组织得丝丝入扣。每一组矛盾的产生、铺展都出乎意料,而矛盾的交织与冲突的解决,又尽在情理之中。比如,卫守仁被视为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对新政权在昆仑要建西北最大的丝绸厂提出疑问,由此被马宽利等人认为是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态度问题,甚至被作为异己分子加以审讯。后来看到丝绸厂建了起来,卫守仁对新中国的发展由衷赞叹,对新政权取得的成就心悦诚服,这是真实的历史转折,也是该剧编导的高明之处,将历史的进步由曾经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人来认同,矛盾的化解显得十分自然。
●对生与死的拷问触及心灵激发思考
生与死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人物设计是否具有命运感,是一部电视剧能否吸引观众的核心。《丝绸之路传奇》真实再现了生活在新疆和东南沿海不同民族几代人交织的命运,让每一位剧中人物依照自己命运的轨迹一路走来,可叹可敬,可歌可泣。苏莱曼死在残匪王三大的枪口下,他的遗产木制织机“布谷鸟的翅膀”,被他后代娴熟掌握的昆仑丝绸厂的机械流水线所替代,他的鲜血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生动感人、泼辣善良的帕夏汗大婶,走完生命旅程时,她那明朗的心境,无私无畏的人格,感动了无数观众,就连身患绝症的反面人物马宽利,也为此号啕大哭。还有那一群从江南市学成而归的各民族学员、为支援昆仑丝绸厂建设奉献了一生的江南女性,也是各具命运感,与时代和社会同步发展,从而构成了《丝绸之路传奇》宏大叙事的大格局基调。
《丝绸之路传奇》中众多人物的生生死死,引发观众对人生、对命运、对时代变迁、对边疆生活的思考。而当下不少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不要说引发观众的思考,其在真实描述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方面都还存在差距。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的观众,与其说是少数民族,不如说是人数更多的汉族——这是汉族同胞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重要途径。正如《丝绸之路传奇》的编剧景宜所言,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了解要比汉族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要多得多,这不能不说跟我们的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创作相对薄弱的现实有关。因此,《丝绸之路传奇》除了让观众关注了新疆,了解了维吾尔族同胞,其意义还在于提醒我们,今后要更加关注少数民族题材文艺创作,因为这是加深各民族彼此了解、加强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
(艾克拜尔·米吉提,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