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里的女阿訇
新华社记者刘海、唐亚蒙宁夏吴忠报道。
【解说】阿訇是波斯语的音译,为伊斯兰学者、教师的意思,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女阿訇是中国的“独创”,反映了宗教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及信教群众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
今年28岁的田兴红就是一位年轻的女阿訇。每天早上6点半到9点半之间,她会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银塔清真大寺开设的学习班上教穆斯林群众诵读《古兰经》,讲解宗教知识。
【现场】田兴红给穆斯林上课
【解说】田兴红出生于宗教世家,她的奶奶算得上宁夏最早的女阿訇之一。12岁时,田兴红被送到当地清真寺接受经堂教育。从小受奶奶耳濡目染,她对学习《古兰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期】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银塔清真大寺女阿訇 田兴红
因为我奶奶是从小念经,然后她也是(阿訇),她虽然没有教学,但是她对教门是非常看重的,从小我就记得奶奶是,经常是在这儿那儿的上坟,施舍穷人,我就看奶奶封斋啊,礼拜啊都抓得比较紧,我也就比较好奇,我说哎,她为啥要这样干呢,自己的东西自己拿着不好吗,但是奶奶说我们穆斯林,《古兰经》里就说了,要施舍穷人,要善待亲人,对老人说好话,还有照顾孤儿,(我才明白)哦,原来是这样的,我说那你是咋知道的,人家说是《古兰经》里面明文规定的,我说那我可以学习它嘛?奶奶就比较高兴地说,你愿意吗,我说我愿意。
【解说】2001年,田兴红争取到机会前往甘肃临夏中阿女校学习了两年。在那里,她进一步学习了阿拉伯语,也系统地接受了宗教知识教育。2003年,她和300多名穆斯林一同参加了宗教部门组织的阿訇资格考试,最终顺利通过。
【同期】田兴红
考上之后我说这个阿訇证拿到手里面,感觉就不一样了,感觉这个责任比较大,担子比较重,我就(对自己)说,这阿訇证给你手里面也不是白给的,你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发扬出去。从那时候开始,我心里渐渐有了想法,我一定要把东西传出去,不能在我身上把它隔断了,这个教门是一代一代往下传承的。
【解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穆斯林妇女也有学习宗教知识的需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清真寺积极开办女学或者学习班,并邀请女阿訇为穆斯林妇女讲解经文,传道授业,指导她们如何生活,并为她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宗教服务。
【同期】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银塔清真大寺教长 马红兵
因为女阿訇比较方便,有很多妇女她在这个经学好功方面,也就是教法教规方面,妇女本身的问题,在男阿訇跟前不好来问,有很多不方便,但是我们请来女阿訇呢,她不怕这些顾虑,她们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去跟女阿訇探讨。
【解说】为了兼顾更多穆斯林学习的需求,清真寺开设的学习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供不同程度的穆斯林选择。一些曾经足不出户的穆斯林妇女开始走出家门,走进学堂,捧起书本,跟随女阿訇学习知识。
【同期】回族穆斯林 马桂英
现在伊斯兰教信教自由嘛,我就以伊斯兰的教门来寺上开始学学,从字母开始学念头,肯定对自个(有好处),走向社会也好,在家庭带孩子也好,教法也学,普法也学,对孙子的(教育)也好,肯定很有好处嘛。再一个趁自己年龄不是太大呢,学学古兰经。
【解说】田兴红告诉记者,现在来寺里学习和做礼拜的穆斯林妇女越来越多,她经常给她们讲《古兰经》和《圣训》对穆斯林的要求,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每当看到大家有新的进步,她就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同期】田兴红老师就比较高兴吗,比较高兴也比较轻松,我觉的我这一段时间的付出没有白付出,成就感比较大,确实比较大,学生会了,老师也高兴。
【解说】与男阿訇长期待在清真寺专注于宗教事务不一样,田兴红每天上完课后就回家了,这时候的她跟众多普通女性穆斯林一样,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从事女阿訇10多年来,田兴红见证着女性穆斯林社会地位的变化。
【同期】田兴红刚开始办学习班的时候就是阿訇基本上就是逐门喊,逐门叫,就是,哎,让你女人来学习,或是让你家里女儿来学习。发展到今天,我看女人觉悟也提高了,自己知道,我是个回民,我也年龄大了,我也想学一点宗教知识,她们可以自发自愿地来寺上了,以前是被动,现在是主动的。
【解说】宁夏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在这里生活着230多万回族群众,约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穆斯林妇女走向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一些年龄偏大的穆斯林妇女也有学习宗教知识的需求和机会。女阿訇在穆斯林妇女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