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宁夏”——没有围墙的剧院
独特的组织形式 亲民的表演风格
“清凉宁夏”——没有围墙的剧院
领导和观众一同观看演出
“艺耀五洲”中阿民间艺术展演让群众领略异国风情
地方戏秦腔让宁夏群众过足戏瘾
2015年“清凉宁夏”获奖节目——回族舞蹈《待嫁的阿伊莎》在进行展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行业风采
中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6年“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以下简称“清凉宁夏”)将于5月6日在银川市光明广场启动。这项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区直机关工委、国防教育办、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等单位共同主办,宁夏文化馆具体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已走过了14年的风雨历程。
十四年如一日,在常住人口仅为213万的银川,“清凉宁夏”自举办首场演出至今累计演出1120余场,参演人员20余万人次,观众400余万人次,全区随之建立特色文化广场活动30多个,通过“清凉宁夏”涌现出了一批广场文化活动先进地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艺节目和文艺人才。这组数据,向我们展现了坚持的力量,也让我们收获了时间的馈赠。“清凉宁夏”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如今,“清凉宁夏”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亲民的表演风格,早已成为宁夏乃至全国上接民心、下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为构建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不竭动力。“清凉宁夏”在给人们带来清凉,奉献芬芳之余,诠释和彰显了宁夏“主流文化”和火热的当代生活。“清凉宁夏”所产生出的影响力和文化感染力,让大家感受到了广场文化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活跃市民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清凉宁夏”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剧院”。
文化惠民 应势而生
通过多年的积累、探索,“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宣传文化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运作模式。活动经费采取“三个一点”(政府投一点、社会筹一点、企业助一点)形式筹措,整合、聚焦、最大化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达成文化共识,确保活动效果。活动阵地固定在银川市光明广场。演出单位围绕“庆七一”“迎国庆”“古尔邦节”“国际禁毒日”“教师节”等节庆、重大事件,创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广大市民营造和谐社会、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清凉宁夏”还先后承担了历届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系列演出活动、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展演、中阿博览会系列活动——国际民间艺术周、“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等国家级、大区级文化活动的文艺演出任务。
群众参与 提供不竭动力
“清凉宁夏”是面向基层、面向老百姓着力打造的一项公益性、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广泛的成员构成,使“清凉宁夏”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形成了高雅与通俗兼容,专业与业余共存,表演贴近群众的舞台风格,节目形式包含群众喜爱的声乐、舞蹈、器乐、戏剧、曲艺等多种门类。
“清凉宁夏”不仅是市民享受文化滋养的极佳平台,更是宁夏探索文化创新、寻求机制突破的试验田。在“清凉宁夏”的示范性引领下,众多百姓自发组成的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凤城,有广场老年舞蹈队、中老年秧歌队、地方合唱队、广场舞队等。宁夏文化馆馆长马慧玲介绍:“通过活动的开展,各市县开始尝到了搭平台、建机制、让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的好处,许多做法也逐步得到推广,群众文化活动得以借力全社会的各种资源。”
“我们在活动中互相学习、观摩、相互促进,不断提高表演技能。”广大群众在活动中既是表演主体,又是观众群体。观众高兴地说:“这些活动才是我们自己的活动”“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更激发了我们对工作的热爱”“我们需要一个舞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这也正是农民工专场的重要和可贵之处”……活动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地培养着群众文化生力军,受到文化熏陶的群众,进一步辐射更多群众,浸润他们的文化生活, “送”文化变为“种”文化。
收获硕果 启示思考
14年的成功运作,“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已跻身于宁夏乃至全国的品牌文化活动。2006年,活动被《中国文化报》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2009年,活动被《中国文化报》和中国群文学会评为全国“群文品牌”活动;2013年,“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又在中国“十艺节”上喜获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
取得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广大市民对广场文化活动的追求不仅是量,而是需要质的提升。因而,我们需要在过去演出的基本参演节目中注入新的元素。
“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近几年只在银川市演出,因大部分单位年年演出,重复同样的内容,已经造成了“演出疲劳”的现象,部分参演单位缺乏积极性。今后,该活动将更加注重广场文化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建立完善的“送文化到基层”的激励机制。更加注重统筹规划,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兴办公共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引入市场机制,出台地方性法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更加注重广场文化活动的创新提质,组织文化服务结对子帮扶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为城镇社区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并利用广场文化台口展示社区文化建设和服务成果。更加注重广场文化活动的资源整合,有效挖掘与利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弘扬地方文化传统和保护文化遗产,与新时代文化有机融合。通过不断丰富广场文化的内容和方式,让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市民都能感受新的气息。(郭一凡/文 田鸿亮/图)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