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让宁夏农村焕发新活力
率先在全国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宁夏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农村改革动真格、出实招,“沉睡的财富”被进一步唤醒激活,新一轮农村改革即将启幕,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又一引擎。
“铛铛铛”,随着喂食钟敲响,满棚的珍珠鸡寻声赶来,干净整洁的鸡棚里,上千只珍珠鸡争相啄食。
石嘴山市平罗县通伏乡通伏村2队的马英莲一边给鸡喂食,一边向记者介绍,她饲养珍珠鸡已有12年时间,这两年饲料价格过高,她准备自己种些草料,降低养殖成本。
“今年,我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房地一体不动产证抵押贷了100万元,流转土地2000多亩,准备用来种水稻、玉米和一部分经济作物,并将养殖规模扩大到20万只。”马英莲说,以前农民想贷款不但要找担保人,且金额少,“如今有了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房地一体不动产证,不用再去求人,两天时间贷款便能拿到手。年底不仅可将贷款全部还清,挣个百十来万元不是事”。
农村宅基地是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城乡壁垒日益消除,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房屋及宅基地闲置现象引发关注。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部署安排,宁夏积极探索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按照“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产业提质”的相关要求,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的石嘴山市平罗县,在提前两年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自2015年开始先后启动了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充分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危房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项目资金,探索出“移民安置+”“乡村建设+”“产业发展+”3种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
俗话说,“故土难离”,可渠口乡分水闸村九队的王成,自从宅基地产权退出后,搬到城里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滋润。
“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宅基地改革让我住上了新楼房。”王成说,2012年村里拆迁,他自愿腾退宅基地,拿着20万元拆迁复垦费用,在县城花30万元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楼房。“以前在农村种地,辛苦一年收入三四万元,如今在城里做个小生意,一年收入10余万元,加上30亩地的流转费1.5万元,这日子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
为激活“沉睡”的农村宅基地资源,自治区还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整合资源创建一批民宿集中村、手工作坊等盘活利用样板。大武口区龙泉村充分发掘资源优势,集中收储59户农户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沙坡头区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充分发挥丝绸古道、沙漠绿洲峡谷等旅游资源,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群”,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要改革,关系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基础,对保障农民权益、完善乡村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像我这么大年纪,在以前还得天天在地里忙乎。现在,我们是彻底告别了‘泥腿子’的日子,住上了楼房,每天在小区遛个弯、锻炼身体,安享晚年。”71岁的魏建旗老汉开心地说。
谈起“上楼”的感想,魏建旗笑得合不拢嘴:“还是党的政策好,我太知足了,现在让咱回去咱也不回去了!”
魏建旗是中卫市沙坡头区滨河镇南关村的一名普通农民,种了半辈子田的他,没想到能当上股民、过上市民的生活。“这都是托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福。吃,村上每年给600元的米面油费;住,物业费村上全包;花,每个月有130元的养老补贴;病了,还有村上交的医疗保险作后盾。要说从村民到股民最大的变化,就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魏建旗说。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村民切实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南关村党支部书记林建国说,2015年,南关村被自治区确定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1870名农村变身为股民。
村民张吉中一家4口全是股民,配股31万元。拿着股权证,他自豪地说:“这就是保障,是我们享受股权和参与分红的凭证。”如今,张吉中不仅每年有村里的分红和福利,还拥有一个施工队,一年收入20万元左右。
宁夏自2015年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先后有金凤区、利通区、沙坡头区、灵武市、隆德县和石嘴山市“一市八县”被列为全国试点市(县),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2019年宁夏被确定为全国整省域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全区99%的村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了集体成员423.24万人,成立集体经济组织2212个,累计分红达1.4亿元。(记者 张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