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的冰与火

05.05.2015  17:40

  消费社会的冰与火

  相对于五一小长假的火爆,五四青年节显得尤为冷清。一方面是星期一的缘故,另外则有整个社会取向发生变化的根源。事实上,在当下这个消费至上的社会里,并不像过去那种单纯生产劳动一边倒的状态,生产生活同样重要,人们对于所谓过节的心态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以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是集中消费的时期,而过节本身的意义也更重要。然而,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消费主义的蔓延,同时闪现浸透基因的匮乏感,于是过节本身并非过节,这也就不奇怪了。 

  人类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追求往往是阶段性的。人穷的时候先吃饱肚子,吃饱肚子才想着娱乐,娱乐到一定程度便开始理性。显然,我们正处于第二阶段,骨子里的匮乏感仍然在作祟。于是,管他什么节,能花钱休闲娱乐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其实是绝大多数人潜意识里的主题。 

  当然,这也没什么可着急的。毕竟中国刚刚进入一个相对富裕的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让人们有更多休闲旅游的选择,而社会分工的细化,让更多人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产品。与此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让过节消费本身成为常态。 

  对此,我们需要做的,并非生硬地引导,而是潜移默化地做到价值观的植入。五四青年节,其内涵的追诉、历史的沿革,都需要不断去挖掘,并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来包装、传播。否则,五四青年节这些类型化的节日,便会沦为小众节日。 

  从为了过节而过节,到因为过节才过节,这种细微的变化,往往折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很多时候,我们过惯了穷日子,但还没学会如何过体面上档次的日子。从这一点上讲,整个中国还处于一个养成阶段。

  皇甫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