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23.11.2015  12:30

 

 

海绵城市无疑是今年的城市建设热门词语。虽然深处西北内陆,但多年以来,银川却深受城市内涝之困。同时银川的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量的九分之一,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更是日益突出。由于具备这样的特殊性,因此打造“海绵城市”既要借鉴学习防止闭门造车,又不能直接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银川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视野

德国:高效集水

平衡生态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瑞士:雨水工程

民众参与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通常来说,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如今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新加坡:疏导有方

标准严格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记者初到狮城时正逢雨季,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洛杉矶:强化设计

美国大多数城市秉承传统的水利设施设计理念: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这种理念按照西方的说法始于古罗马时代,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即使在非常缺水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因循这一并不适合当地生态的城市水利与用水模式。多年以来,洛杉矶的雨水一直是流入河道,后流向大海。在上个世纪40年代,洛杉矶河被改造成一个水泥砌就的沟槽,在雨季承担泄洪任务。它实际上已经徒有其名,不能算作一条河流,就像一个长达51英里的浴缸,横卧在城市与大海之间。在没有被改造成泄洪水道之前,它经常泛滥,淹没沿岸城镇。在这条河流砌上水泥之后,洪水的威胁没有了,沿岸也被城市所占领。如今,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再担心雨水泛滥成灾,而是纠结于雨水总是白白地流走。

介绍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分析

海绵城市热”存三重误区

今年夏季,我国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城市看海”在多地重现。来自防汛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154个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

知名水文学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气象学院教授林炳章指出,全国2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目前面临“一下雨就涝、没有雨就旱”的尴尬局面。

出现城市内涝,地面硬化是重要原因。最近二三十年内,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系数普遍由0.3增长至近0.7,每逢下雨地面上有近70%的降水难以下渗。建设既防涝、又抗旱的“海绵城市”成为最受关注的解决之道。

今年4月,财政部网站正式公示,镇江、南宁等16个城市入选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根据此前下发的文件,试点城市应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此后,住建部门也出台专项文件,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指标进行规范。

但对各地建设中的“海绵城市”能否达到除涝抗旱的预期效果,水文专家及水利人士不太乐观。多位受访人士表示,目前多地进行的“海绵城市”建设和改造存在误区,有专家甚至预言,“按现在的模式建下去,五年以后,淹的城市还是淹,涝的地方还是涝!

经调研发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三重误区。

各管一摊宁取“洋经”也不合作

什么是‘海绵城市’?它是一个新工程、一套新系统,还是对现有防洪排涝设施的整合?”林炳章说,“海绵城市”要取得成效,建设之前就必须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

但从目前的情形看,处在“海绵热”中的各方对什么是“海绵城市”、怎么建“海绵城市”混乱不清。一说认识都“高度重视”,一谈实施都不知怎么落实,哪怕是一线的建设者,都普遍对“海绵城市”缺乏严谨科学的认知。一些规划人员认为,“海绵体”是给城区加几条给排水管道,另一些人认为多搞些草坪、添几个绿化带就行。

以前批评城市建设是重地上、轻地下,不讲‘良心’,现在真金白银准备投入了,怕就怕钱花不到点子上”。多位水务研究人员在采访中说,“海绵城市”建设最怕布局和建设思路出错,但现在“九龙治水”的管理体制下,每个部门都从自己的专业和利益出发,很容易导致规划和顶层设计出现方向性错误。

一位从事水文工作20多年的院校专家向记者反映,不交流、不合作、各扯一摊自己单干,是一些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通病。一些城市热火朝天准备建设城市海绵体,但气象资料闷在手里不拿出来共享,水利部门插不进手干脆作壁上观,住建部门把着城市建设口,请的依旧是建筑、规划界人员来解决城市防洪体系问题,最后发现自己做不了,就到处“取洋经”,“参考”美国、日本、欧洲等地的“先进经验”。

基础性研究匮乏建设如“空中盖楼

受访专家指出,“海绵城市”要建得科学,基础性研究和观测必须先行。就像国家投资基础设施要摸清楚各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城市要解决逢雨必涝的问题,也要研究清楚究竟为什么淹水:是降水量超过管网标准、是城市布局失当,还是邻近的江河不能满足排水需要。

但从目前情况看,别说这些先导研究,就连获得这些研究需要的数据都困难重重。林炳章说,降水量是研究排水的最基本数据,但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总共降下多少水体、城市需要消化多少水体,这些基本数据,相关部门都说不清楚。

曾在美国联邦政府工作20年的林炳章告诉记者,自己在美工作期间曾仔细比对美国近100年来的降雨趋势变化,后来回国也想做相关研究,却发现这样的事根本做不起来。“在美国向政府获取数据是很容易的,我想要什么资料就向对口部门发一封电邮,大约一周以后需要的数据就会得到回复。但是回国以后,保密需要、单位纪律……什么理由都来了,仅拿到研究资料这一项,就难如登天。”林炳章说。

基础数据拿不到,有时也不是观测部门不愿给,而是过去观测工作没人做,积累下来的欠账太多。南京市城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科长孙红环介绍,前期数据和观测的缺乏,对现在的建设研究构成很大障碍。上世纪90年代以前,南京市降水观测点很长时间只有1处,近20年才有所增加,过往的基础数据极其缺乏,即使防汛人员早就提出想依据水利大数据进行建设改造,也无从下手。

一面铺管网一面无节制缩小自然水面

基础观测研究还未及时跟上之时,不少研究人员担忧,以往抓项目、抓工程不抓科学实用的做法会在后续建设中沿用。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规划分院副总经理杨红卫说,研究不充分、工程太仓促、建设一阵风,大干快上整出来的成果往往几年以后就要推翻重来。按常理说,“海绵城市”这类先进的建设理念在新开发区域最有条件落实,但实际上,很多地方连必要的先导研究、规划都还没做就要拍脑袋建设,没想清楚怎么建就先确定完工时间,等到建成以后,才发现这里不合理、那里用不上。

受访专家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下,地方“海绵城市”建设特别要防止奔着GDP效益而盲目开工、不讲科学的做法。完成生态改造,除了大张旗鼓地“”,更要讲求生态平衡、尊重自然地“不建”。目前,一些城市防汛完全把“”押在铺设管网、建设泵站上,而对自然水系水网能填的填、能卖的卖,有些主城区水域面积率急剧下降到1%左右,仍然在填河造地、向水面要效益,一边扩张排水管网,一边在利益驱动下毫无节制地缩小自然水面,就好像拆东墙补西墙,捡了苞米丢掉谷子。

城市建设非一日之功。水利专家认为,科学合理地布局建设“海绵城市”,目前最紧要的工作是完善顶层设计和确定防洪标准。“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规划。首先,要把一个地区各个时段内究竟有多少降水算清楚,其次,要根据水量大小和城市规模确定城市防洪标准和排水管道建设标准。有了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才能有科学的建设。”林炳章说。

借鉴

济南首例设计导则出炉

目前,《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已正式印发试行,成为济南市海绵城市各类项目建设中首例完成编制的技术规范。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绿地建设并不是像大家想象中的只要多种树多种草就行了,因为省城地势比较复杂,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通用型’建设并不适合需要涵养水源、保护地下泉水的济南。”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想真真正正的留住雨水,就得因地制宜,很据地势特点将试点区域分成山体绿地、非山体绿地、附属绿地、生态隔离带及湿地五大类型,再根据不同类型的绿地特点进行建设。

记者在《导则》中看到,相比之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现在的建设对于细节要求得更加精确。像规定下沉式绿地对于雨水的渗透时间不应大于48小时;水塘植物也须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品种,水深的测量精确到厘米。

厦门新设机构明确研究方向

近日,“厦门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这意味着城市规划种类的一次细分与深化。

今年,厦门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厦门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初开始筹建,它在顶层框架的搭建方面,重点建设新的标准规范,并编制完善厦门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它将完善一系列基础性数据采集,并建成海绵城市数据管控平台,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层面的支持。同时,该机构还将承担对外联络的职能,与全国试点海绵城市交流经验。

重庆治水再利用学校变“海绵

重庆两江新区悦来小学海绵城市改造工程完成,该小学占地面积约17280平方米,由4层教学楼、3层办公楼、一层食堂及200米操场组成。通过修建雨水花台和蓄水池的方式,实现对屋面的雨水进行缓排和污染控制,以及对运动场周边雨水的回收利用。

据介绍,雨水花台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种,外观由混凝土砌筑,经过防渗处理后,从上到下依次铺设植被层、种植土层、中砂过滤层、砾石层以及集水盲管,对补充地下水和控制雨水径流量效果明显。记者发现,在悦来小学,像这样的雨水花台共有18座,都设置在建筑外立面的雨水立管下,可以有效收集屋面雨水。

储存在地下蓄水池里的水如何实现在地面上再次利用?答案就是水泵。经过处理的雨水通过水泵被提升到铺设在地表的回用水管网。为了方便工人进行绿化浇灌及道路浇洒,回用水管道上每隔50米预留了一处出水口。据了解,每个出水口阀门必须用钥匙才能开启,并交由专人保管,在阀门处还设置有“回用雨水请勿饮用”的标识牌,确保学生不会误饮。

声音

住建部章林伟:

海绵城市的“规、建、管”不能分割

11月10日,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在京召开。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在会上表示,海绵城市是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主要面临机制的整合,尤其是规划、建设、管理,三者不能分割。“规划顾不着建设和管理,建设不按照规划和管理的要求去建设,最后倒霉的是管理者。现在需要认真研究的是规、建、管。

章林伟表示,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方式,尤其是现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导致的生态破坏、退化、碎片化,资源短缺,污染问题等,因此,要充分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在末端治理遇到了很大的难点,章林伟表示,一是因为我们人口密度大,城市用地紧缺,55%的人口聚集度,对GDP贡献率接近80%,但城市用地不到国土面积的1%;二是因我们总体发展是几步并行,一方面要解决有无,一方面要锦上添花,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各级政府财政收入都是捉襟见肘。“在这两个都不行的情况下,末端治理基本上就走向死胡同,所以一定要从规划的前端介入,这样的话,在每一个开发建设环节当中,逼着他去调整。

章林伟表示,总的来说,目前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一是理念和机制的转换,二是技术如何落地,三是资金如何解决。

现在机制需要整合,尤其是规划、建设、管理,这三个是彼此不能分割的,但是现在有很多地方把它分割的,导致规划顾不着建设和管理,建设不按照规划和管理的要求去建设,最后倒霉的是管理者,而最后这个管理的时间,要比规划建设的时间长得多。这是我们现在恐怕需要认真研究的,规、建、管。”章林伟说。   本版文字均为本报综合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
宁夏首例海关信用修复案例办结
  “拿到手里的那一刻,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