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古道探秘(下)

18.04.2016  18:48
海原古道探秘(下) - 宁夏新闻网
海原古道探秘(下) - 宁夏新闻网
来源: www.nxnet.cn
   穴居牧羊人,古道上的活化石
  海原境内的山地多属黄土丘陵地貌,山不高,山顶也不尖,当地人都管这种山叫“馒头山”。但是走这种山路特别费劲,当地村民有一句绕口令:“馒头山,一串串,翻着走,累死驴”。不过千百年来行走在这条丝路古道上的人们可不傻,从蜿蜒山中的古道就能看出,走这条道是最省力的。往里走,山体的颜色变成砖红色,有点赏心悦目了。
  “这条古道的路线,能穿峡谷就穿峡谷,必须要翻山时也是采取螺旋式,沿山梁上升”,李世翔指着山中古道感慨,古代走这条路的基本都是商队,驼队马队载着货物,如果不能选择一条最省力的路线,恐怕要费时费力多了。
  在李世翔的指点下,记者一行在河谷间辨认着古道的痕迹,比如那些车辙,那些古人类生活的痕迹,有的确实很明显。拐出一个山梁,一行人正站在路边休息,突然从对面山上传出几声狗叫声,那叫声很低沉,不像是一般土狗。顺着声音沿古道走向对面山,狗叫得更凶猛,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叫出两个字:“藏獒”。果真在远处一个山坡上蹲着一只黑色藏獒,正恶狠狠地盯着这群不速之客。藏獒背后有几孔窑洞,其中两个窑洞口用木栅栏围起来,圈养着山羊。
  一个年轻回族妇女和一个年约4岁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我们,几句寒暄后知道,他们一家人就住在这山上窑洞中,以放牧为生。记者走进牧羊人居住的窑洞,里边狭小漆黑,洞口被烟熏得漆黑,掀开洞口门帘,可以看见窑洞内只有一个窄炕。与其说这是一个窑洞,还不如说是一个有炕的洞穴。炕上还睡着一个婴儿,年轻妇女叫李翠花,她说,孩子刚满两个月。在场人都很感慨,如今城里生个孩子当国宝一样抚养,这窑洞里的婴儿就睡在这样一个条件极其简陋的地方,也一样的成长。不过说起羊,牧羊人一家还是很在行,这样穴居牧羊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存在1000多年,可以说与丝绸古道相伴到如今。


牧羊人李翠花怀抱着两个月大的女儿。
  “这条古道在宋朝时较繁荣,往来客商经营的主要商品就是皮毛”,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海原羊肉不仅好吃,羊皮也很有销路。从海原沿古道一路向西到兰州,用皮毛换取日常生活用品,这样的易货贸易方式持续了数百年。正所谓靠着商道不愁生意,当地牧羊人就能依靠古商道卖羊肉和皮毛。
   散落在古道上的那些历史碎片
  从哨马营到甘盐池,记者一行徒步3个多小时走完这段全长约15公里的古道。沿途我们能看到听到的更多是碎片化的历史记忆。


古道上的震柳又迎来一个春天。
  在路边有半掩埋在黄土中的石碾子,石碾子表面已经长有苔藓,说明这里曾经有过农业。还有不知道死去了多少年的牛骨和马骨残骸。在古道旁发现牛骨并不是一件可以忽略的事,熟悉丝绸之路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丝绸之路上的运输工具基本以马车和驼队为主,牛车不可能走长距离路程。因此死去的牛只有两种可能,附近农户饲养的,或者是商队屠宰食用后遗弃的。
  行走在古道上,最有意思的发现就是路边一处山谷中的大石头上,居然有貌似岩画的符号。这块裸露在黄土外的大石头上,一个巴掌大的圆形符号很显眼,像是磨刻的手法,但是周围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符号。如果这个符号真是岩画,那么这条古道的历史可能会有更多研究的价值。
  还有通往山顶的烽火台,虽然已经残缺不全,但是从所处位置看,这个烽火台在当时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前哨站。这是因为在甘盐池,曾经的产盐区,作为当时官府严格控制的资源,盐业贸易通道的安全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在这条古道上有很多烽火台,以保障古商道安全运营。行走在干枯的盐场,泛出地面的白色盐土让人有点睁不开眼,像是永不融化的残雪。不远处是盐场的厂房,大约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盐库的门都是铁绣,只打开一道供人进出的缝隙,里边还堆积着不少白花花的盐。老罗在井边忙乎着,他已在盐场打了15年工。5月1日,开始灌水打盐了,盐工有20个,5个月的产盐期可以产1000吨盐。不过这些盐早不再有往日的“尊贵”,如今主要供给牲畜,一斤才卖4毛钱。
  走在古道上突然想起一句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或许对于今人而言,再次审视丝绸之路,更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曾经往来于这条古道上的人们,他们打通了亚欧商道,实现了文明的对话,碰撞出灿烂的文化,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学习的宝贵历史财富。 (记者 马骋 倪会智/文 季正/图)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