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开启养殖贷款新机制

23.12.2015  12:44

  草畜产业是泾源县农民参与最广、增收最稳定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户发展资金短缺、融资难问题,泾源县注入财政担保基金,采取五项措施启动实施了肉牛养殖担保贷款。

  一、出台养殖贷款政策,建立基金担保贷款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农民普遍存在贷款难、数额小、周期短等现实难题,肉牛养殖户“春贷秋还、卖牛还贷”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泾源县出台了肉牛养殖担保贷款政策,印发了《肉牛养殖担保贷款实施方案》,确定县信用联社和邮储银行两家作为养殖担保贷款经办机构,县农牧、财政和放贷银行三家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县农牧局牵头实施并设立“支持草畜产业担保贷款基金”专户,县财政每年注入担保基金1000万元,两年共计注入基金2000万元,按照1:7比例撬动银行向养殖场(户)发放2年期贴息贷款,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基准利率上浮50%执行(即2014年月利率为7.625‰,2015年月利率为6.67‰)。一个贷款周期满后,担保基金可滚动计入下一周期,养殖户根据发展需求可再次申请贷款扶持,从而建立了财政基金担保养殖贷款长效机制,消除了养殖户因贷不到款而发愁的疑虑。

  二、降低贷款门槛,广泛涵盖各类养殖群体。

  一是根据养殖场(户)饲养规模、信用等级和发展潜力确定贷款额度,最多可以放贷1000万元。二是降低担保条件。降低了“公职人员担保”门槛,按照贷款人群分为四个档:即贫困养殖户贷款5万元以下由1名以上自然人担保;养殖专业户贷款5-10万元由2名以上自然人担保;养殖大户贷款10-50万元由3名以上自然担保;养殖场、龙头企业贷款50-1000万元由4名以上自然人担保。三是突出了“担保”特点。所有贷款均采取担保形式。四是覆盖范围广。涵盖了全县所有扶贫整村推进村、生态移民村和肉牛养殖专业村,尽可能向生态移民户、“少生快富”户和贫困户倾斜。

  三、养殖贷款进展顺利,有效缓解养殖资金断链难题。

  2014-2015年向金融机构推荐养殖户(场)2766户1.79亿元,累计发放养殖贷款9650万元,受益养殖户(场)1127户。其中,2014年推荐养殖户(场)1248户9450万元,涉及全县31个养殖专业村和23个养殖场(园区),成功发放贷款5800万元,占推荐总数的61.38%,受益养殖户(场)638户;2015年,推荐养殖农户1518户8416万元,已完成贷款发放3850万元,占推荐总数的45.75%。

  四、贷款同时辅以贴息助补,增强养殖业贷款扶持力度。

  为进一步让养殖户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政府按照6:4和8:2的标准给予贴息(国外引入安格斯母牛的给予8:2贴息,其他养殖户(场)给予6:4贴息)。采取“按季清息、满年贴息”的方式,当事人先按季度向银行清息,满一年后由贷款人执借据及清息凭证向县农牧局申请贷款贴息。2015年6月,首批贷款共计2650万元已年满一年,农牧局已向养殖户(场)兑付贴息资金184.83万元。近日,开始兑付第二批养殖贷款贴息。

  五、抓好养殖贷款资金使用监管,切实做到“多个结合”。

  为确保养殖贷款使用规范并发挥效益,县农牧局严格做好申贷农户审查力度,在村、乡(镇)两级推荐的基础上,派出工作人员进行抽查,对牛存栏等基本信息进行核实,与贷款养殖户签订了《资金使用及肉牛保栏承诺书》,规定贷款主要用于外购母牛及补栏、购置饲草料和畜牧机械等,对改变资金用途的及时终止贷款合同,提前收回贷款本金,并不予贴息。在贷款资金使用上做到“多个结合”:一是与国外购牛工作相结合,对从澳大利亚引入纯种安格斯母牛的养殖户(场),通过与银行签订委托转账协议,在农牧局的监督下由银行分期分批直接将贷款转入购牛中介账户,避免了养殖户(场)挪做它用。二是与县外购牛工作捆绑实施,要求养殖户贷款后必须用于外购基础母牛。三是与生态移民、“少生快富”和扶贫攻坚相结合,在推荐过程中增设了扶贫办、计生局审核意见,优先保证移民户、“少生快富”养殖户和贫困养殖户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