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北上逐梦来

08.10.2016  13:34

  正在建设中的中南部饮水枢纽工程——中庄水库(摄于2015年7月17日)。 记者 丁建峰 摄

  四十余年祈盼,百万人心愿。今天,终于可以向西海固人民,向全区人民报告: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这项汇聚了几代人智慧和心血的宁夏版“南水北调”世纪工程全线通水!

  这一天,终于来了。

  一个关于“南水北调”的设想

  清水河,长300多公里,是宁夏境内除了黄河之外最大的河,古时曾得“蔚茹水”之美名。然而,数百年来,随着河水日益干涸,从上游固原开始,到同心、海原,河谷两岸草木日渐凋零,大部分地区荒山秃岭。整个流域PH值年均在7.3到8.1之间变化,下游矿化度年均最高达10200毫克每升,成了一条苦水河。

  河两岸的西海固地区“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盼水,找水。每遇大旱,干山枯岭间沿途可见驴驮人抬、远途拉水的悲壮场面。

  上世纪70年代初,宁夏老一辈水利专家吴尚贤等首次提出了西海固地区的“南水北调”设想:引泾入清。泾河源头在宁夏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3.26亿立方米,国家分配给宁夏用水指标1.3亿立方米,目前开发利用不足2000万立方米,量多质佳的泾河水是解决中南部地区饮水安全问题的唯一可靠水源。

  此后的30年间,“泾河引水”被反复论证,历经曲折。

  时代的车轮驶入新世纪后,六盘山特困地区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极大关注。从全国人大重点督办的4个“水建议”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国务院一步步推动“泾河引水”工程向前行进。

  历史将永远记住下面这三个关键时刻:

  2009年,泾河引水工程第四次启动。4年时间里,数百位中国水利水电专业领域的翘楚、相关部委专家来往穿梭于荒塬枯岭,为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夜以继日地工作。

  2012年6月3日,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奠基仪式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和泉村中庄水库建设现场举行。

  2013年7月,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1400多天的奋战,破障前行

  这是自治区受益范围广、受益贫困人口最多、建设最为紧迫艰巨的“一号民生工程”,也是宁夏水利史上迄今最大、最复杂的系统工程。

  总投资39.36亿元,建12条隧洞、3座水库、7座截引工程、7座水厂、35座泵站、92座调蓄水池、1200公里各级管道,解决原州、彭阳、西吉、海原4县(区)44个乡镇603个行政村113.53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殚精竭虑和辛勤汗水。

  4年里,近5000名建设者在宁夏中南部的峁塬沟梁间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中国一流水利工程专家、技术人员和70家在工程建设领域富有实力与经验的施工、监理单位云集于此。

  工程的难度超乎想象:

  工程建设要穿越六盘山地震裂隙带,狭小的隧洞洞径加上强透水腐蚀,极易出现塌方事故。如此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长距离管道有压输水,在全国当属首例。

  输水洞最长的大湾隧洞是关键控制性工程。隧洞施工至500米处时,遭遇岩石断层,稀泥从断层处倾喷,人员无法靠近,机械陷入泥浆,施工人员奋战20多个小时,才用倒链把机械抢救出来。随着掘进的深入,更棘手的围岩破碎带频频出现,松动的大小岩石不断坠落,为确保安全,钻孔、装药、爆破、拉渣……一个循环进尺由正常情况下的2米,缩短到0.5米,进度也相应减缓。有时施工人员持续两天都无法换班休息,极度疲劳时站着就能睡着。

  胭脂川、白家村隧洞施工过程中曾先后出现5次突发涌水,汪洋大水顷刻间淹至洞顶,最高涌水量达每小时400立方米,一天达到1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10万人的县城一天的用水量。秋冬涌水更是冰寒刺骨,不少人因此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

  连通工程点多、面广、线长。1200公里长的主管线和4500多公里支管线、入巷入户管线,在千山万壑间行走。有时,梁顶到沟底的最大高差超过400米。上梁,没有路,管材、混凝土如蚂蚁搬家似地起吊挪运。下沟,多为砂砾石层,排水流沙不断涌埋,开挖、排水、安装、回填等工序火速进行,全天处于“战时状态”。往往辛苦到天黑收工,次日天亮回到工地时,却发现百余米的管道像柴草一样漂浮起来。

  长达1400多天的工程建设,大多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而每年仅7月到9月是工程建设的黄金期,偏偏这段时期恰逢汛期,连绵阴雨不但阻隔工期,还会成倍增加工作量:除了一次次返工,建设者们还要对黄土进行晾晒,要像钉钉子一样打地桩来应对湿陷性黄土沉陷这一高原施工难题。雨一停歇就要马不停蹄地追赶工期,架上夜灯突击抢工,几乎不休不眠。

  难题不断,胜在群策群力。一个由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水利、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林业等相关厅局,固原市及中南部各县区为主体的三级管理、督查、保障体系应运而生。自治区政府每年将工程列入“三重一改”重大工作推进机制中。项目业主单位、参建方与10余家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辟了一系列新技术,使施工一路破障前行,且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安全事故。

  今天,向所有建设者们致敬

  自工程开工建设以来,自治区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成熟一片、审批一片、建设一片、受益一片”的科学人本思路使得项目沿线群众纷纷提前受益。2013年11月18日,经过建设者近200天的日夜奋战,西吉县城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多年困扰西吉县城10万居民的“喝水难”“水难喝”问题终成历史,工程落地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3年;2016年1月28日,海原县21.85万群众逐步喝上“放心水”。

  宁夏水利人早在2011年就提前进入“战备状态”,他们奔波于施工现场间,行程超过40万公里,在冰雪泥泞的崎岖山道上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5年12月,海原总管道试通水,遭遇了历史上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最低气温陡降至零下28摄氏度。在荒无人烟的野外,近百名工程建设者在严寒中沿着75公里的管线试水、巡查、抢险,连续近一个月,每天只能在车上休息两三个小时。很多人手上长满了冻疮,却丝毫不敢马虎。

  “有时候他们坐在地上就睡着了,这些人真是豁出命在干。”西海固老百姓赞叹。

  金秋的六盘山,清流潺潺,层林尽染,山下六盘山镇庙湾村沟梁上,朝着隧洞口向下望,只见泾河水潺潺北流。

  这里曾是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的建设现场,曾组建了该集团宁夏中南部水源工程项目党支部。2012年冬天,项目部十几平方米的简易房里,举行了一场俭朴的婚礼。项目经理于海伟与相恋数年的同事汤中群喜结良缘,已经一年多未与儿子谋面的父母从黑龙江远道而来。谁料短暂的相逢,却是永远的别离。回乡途中,于海伟父母不幸遭遇车祸,父亲粉碎性骨折,母亲当场撒手人寰。安葬完母亲,托付好父亲,于海伟又匆匆踏上返回项目部的归程。4年里,他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加起来不到15天。

  2013年12月26日晚8时许,于海伟走进项目总工程师杨明住的简易房时,发现自己的战友斜靠在书桌前的椅背上,年轻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书桌上,堆积着攻克工程技术难题的论文、专业书籍和文件;电脑屏幕上,定格着“2号胭脂川隧洞施工方案总结”。31岁的杨明,在生命枝头正灿烂绽放的时候,就这样悄悄走了。

  2015年5月17日,中铁隧道集团项目部承担的2号胭脂川和4号白家村隧道终于贯通。数百名男子汉紧紧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从踏上西海固的那天起,我们就领略了这个项目超乎一般工程的意义。隧道贯通的那一刻,我似乎看到杨明站在我身旁,和大家一起自豪,欢笑,流泪。”于海伟说。

  “蝴蝶效应”,才刚刚开始

  从此共饮一河水。

  中南部城乡安全饮水工程打通了宁夏境内泾河与清水河的经脉,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世世代代被水缚住手脚的人们,生活从此换了姿态:

  拉水用的水囊大缸另作他用,各家各户拆了锁的水窖有了新的使命;洗衣机、热水器、电水壶终于可以尽情使用了;最直接的实惠是,人均每年500元的水费支出省了下来。

  过去西吉县的工业几乎是空白,而今,13家企业在这里落户。

  据估算,泾河水的到来为固原地区至少置换1000万立方米水。彭阳县置换出800万立方米,据此可以巩固和增加2万亩设施农业,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原州区因此每年可置换地下水360万立方米,190万立方米仍可以用以高效生态农业。固原地区高效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科学调度黄河水的用水格局更加清晰可循,未来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耦合发展的路径渐渐浮现。

  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引发的“蝴蝶效应”,才刚刚显现。(记者 裴云云)

 

  来源: 宁夏日报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