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吾德:泥哇呜,奏出大地最纯粹的声音

16.07.2015  20:33
         它是我的童年“玩伴”     说起我和泥哇呜的缘分,要从童年时代开始。从我记事起,泥哇呜就是陪伴我成长的“玩伴”。那时候,在我的家乡平罗县渠口乡,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会吹泥哇呜。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没什么玩具,我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就给我捏个泥哇呜当玩具。也是从那时起,我对这种黄泥捏制的“玩具”有了最初的认识。     大约七八岁时,我开始自己尝试捏制泥哇呜。我经常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河滩边、沟渠旁挖块泥,按照自己的想象捏成大大小小、圆圆扁扁、形状不一的泥哇呜,我们或把泥哇呜摆在一起排队嬉戏,或学着大人的样子,凑到嘴边试着吹出简单的音符,然后笑成一片。      我们一家四代都是做泥哇呜的好手     我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制作泥哇呜的“手艺人”。家族捏泥哇呜的历史至今已有300年。     泥哇呜是埙的一种,又叫泥箫,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乐器。宁夏地区的泥哇呜从造型上看,共有三个系列,即扁豆子形、牛头形、牛角形。我曾祖父那个年代,泥哇呜多半是扁豆子形状的,音域窄,只有3个音,没有经过烧制,表面涂以豆油或胡麻油,以避免泥哇呜表面起泥、回潮,能长久保留。到我的爷爷那个年代,泥哇呜的形状不但有扁豆子形、牛头形,还有“个个子”(回族人民把角状物称为“个”,如牛角叫“牛个”),“个个子”就是牛角形的泥哇呜。这一时期的泥哇呜经过了烧制,烧制的炉子是家里做饭用的锅头灶,烧出来的颜色多呈黑灰色。     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已开始把烧制工具“锅头灶”改造为“锅头窑”。每窑能烧20多个黑灰色的泥哇呜。      我要让这个“土物件”成为一门艺术     我有5个兄弟,我是老大。因为对泥哇呜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也因为年轻时曾在陶瓷厂工作过,我注定了与泥哇呜有不一般的缘分。     18岁那年,我考取了江苏省宜兴市工艺美术学校,主修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最初在陶瓷厂上班。可每天与下水管道、大瓷缸打交道的生活,让我觉得不能学以致用。     我有一个梦想,想把泥哇呜做出个样子来,让这个“土物件”成为一门艺术。     1997年,我带着多年积攒的2万多元钱,辞去了工作,走上了制造、改良泥哇呜的道路,这一走就是18年。     怎么从泥哇呜的外观上进行改良?过去的泥哇呜都是用黄泥做的,我先后试验了黄河岸边的黄胶泥、西大滩的白黏土、贺兰山望泉沟的灰黏土等,发现不同的泥材塑造出来的泥哇呜外形软硬程度、色泽变化都不一样。多次试验后,我发现,含水量27%-37%的泥坯制作泥哇呜最为合适。     现在,在我手中,原本外形单一、造型呆板的泥哇呜,已经有牛头形、牛角形、鱼鸟形、扁豆子形4大类共37个品种。装点在泥哇呜上的花纹、图案装饰更加丰富别致,美观大方。      让泥哇呜开口“唱歌”     其实,对泥哇呜从外形上进行改革创新,制作成精美的艺术品,只是我对泥哇呜创作的第一步,接下来,我就想让只能吹出“哇”和“呜”两个音的泥哇呜变成能登大雅之堂的演奏乐器,让黄泥开口“唱歌”。这比外形改造要困难得多。     这项工作,我用了11年,把原来的单腔体泥哇呜改造成双腔体,增大了泥哇呜的容量,然后在泥哇呜上试着打孔试音。一只泥哇呜,在什么位置打孔?孔打多大?孔与孔间隔多远?我一个孔一个孔地实验,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琢磨。这些年,用于实验的泥哇呜至少有几千只。不知道有多少个日夜,我坐在院子里,看着手里的泥哇呜,希望找出它最纯粹、最真实、最美妙的声音。     有句诗叫“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说句实在话,我也曾为了泥哇呜的一个音符,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头发都快想白了。在这过程中,我发现的泥哇呜音符也一个个丰富起来:从2个音到3个音,再到5个音,现在,能吹奏出14个音,可以演奏完整的曲调,甚至可以吹奏出《苏武牧羊》《春江花月夜》等经典曲目。     黄泥终于开口“唱歌”了,这“歌声”或清亮、或悠扬、或沉厚,或含蓄,它是来自土地的声音,是大地的精魂。      泥哇呜未来可以走向更大的舞台     我最大的希望是,让泥哇呜制作和演奏技艺后继有人,未来能走向更广大的舞台。让泥哇呜能再次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工艺品,走进人们的生活。     从2002年开始,我在平罗县沙湖旅游区附近创办了回族器乐坊,烧制泥哇呜。最初每年只烧制几百件,没有什么销路。我只好背起泥哇呜,走遍全国三分之一的城市,摆地摊,一边吹奏,一边介绍泥哇呜。     近十年来,我惊喜地发现,泥哇呜的名声越来越大,我的回族器乐坊规模也越做越大,从最初的每年仅烧制几百只,到现在每年能烧制三四万只,基本上全部都能销完。     这些泥哇呜甚至还销往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20多个省市,有些还远销到韩国和日本。销路虽然越来越好,但绝大部分的泥哇呜还只是作为游客的收藏品或旅游纪念品被买回去,它作为乐器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我一直在想:要把泥哇呜的乐器功能和非遗意义发挥出来,必须要在演奏推广方面下功夫,让更多的人学会演奏泥哇呜。     我女儿今年8岁,她对泥哇呜很感兴趣。我教会了她制作泥哇呜和简单的吹奏技巧。但真正意义上的收徒传授还未实现,还没有一个人愿意拜师学习这门技艺。我以后要将这门技艺传给谁?谁能熟练学习掌握泥哇呜,将它发扬光大?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正在编写一本泥哇呜制作和演奏技艺的教材——《泥哇呜制作技巧》,已经完成了5个章节的内容,计划一两年后出版。     我还想,要让泥哇呜在众多乐器演奏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让泥哇呜有自己的标志性曲牌。就像一提到二胡,大家就会想到《二泉印月》,一提到琵琶,大家就会想到《十面埋伏》。这需要区内外的音乐工作者和我一起努力,创作出适合泥哇呜演奏的曲子,再进行推广普及。我认为,宁夏花儿的曲风很适合泥哇呜的演奏特点,今后我会在这方面继续努力。(记者 袁洋/文 武晓瑜/图)      人物简介     杨达吾德,男,出生于1965年,回族民间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民间乐器泥哇呜第四代传人。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