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中国读本”

05.01.2018  09:51

  在国际交流场合中,大使的角色总是受人尊敬与向往,而作为外交系统的高级代表,大使的工作又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大使不够用”的难题,随着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入愈发明显。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中外交流事业,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人人当大使”不是梦,国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使者,向世界讲述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

  刚刚过去的2017年,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预计超过51亿人次,未来5年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7亿人次……在中外互动日益频繁的当下,《意见》的出台,有助于推动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达到新的高度。也就是说,未来“人文交流”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扮演的角色,将更为重要。尤其对于那些不在专职外事部门、对外经贸领域工作的人而言,《意见》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政策激励,体现了中国对外交流思想意识上的进步与突破。

  事实上,过去5年来,中央层面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发展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从2014年的北京APEC会议,到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再到去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每逢国际盛会,总会举办类似图书出版、智库对话等极具特点的人文交流配套活动。而随着中国与多个国家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有温度、有情感、有人文气息的现代大国形象,也于悄然之间改变着一些人脑海中“死板”“高冷”“神秘”的固有认知。

  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到美国讲述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濒临失传的手工艺作品经国际传播重焕生机,锐意进取的青年创客在国际竞赛中大放异彩……这些年,笔者曾在不同场合感受到人文交流所带来的强大影响力、感染力。无论是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还是深化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文物、美术和音乐展演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完善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机制,起到的是交流互鉴、增进共识的积极作用,将推动中国对外开放事业再上台阶。

  有人说,不管在哪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册“中国读本”。的确,篮球运动员姚明对美国人认识中国的影响,可能会超过几十本介绍中国的书籍;而拾荒老人在浙江图书馆先洗手后看书的故事,或许会令无数外国人动容。这说明,要想改变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解,关键还是得把中国形象“下沉”到具体的人和事之中。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中国人的对外自信和外国人的对华需求,都在要求我们兴起一股“人人当大使”的新风。可以想象,未来人文交流必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中国文化形象的亲切感亦能借此深入人心。

  回顾基于西方实践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人文交流总会被利益、权力、博弈、竞争等字眼掩盖。中国作为21世纪的新型大国,追求的不只是总体实力、经济增长,还有文明的平等互鉴、开放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见》确实是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又一次创新。以此为指引,进一步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鸿沟,缩短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相信国际社会面临的很多难题和冲突都能迎刃而解。

  (作者王 文 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