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文化给文学加点料给生活加点盐
核心提示
“段子”本是相声的名词,但在新的传播时代,它更是这个时代独特的创作形式,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每个人都成了段子手”或许有所夸张,但大多数的人,多多少少接触过微博、微信上形形色色的段子。
几乎所有新闻事件最终都会成为段子的养料,段子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人们休闲生活,而创作和炮制这些段子的人,则被称为段子手。从原本的兴趣所致偶尔为之,到创作——出书——拍电影——网络炒作——广告的一个链条。学者认为:“段子是创意、是文化,也是文学。”
》》》》中间价值的表现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在今天,段子不仅仅是文学的新增量,同时也承担了许多文化创意的功能,最终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和商业的推动,正在使段子由兴趣变成一个产业,而80后、90后乃至更年轻的创作者,则以他们独特的风格,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段子。”
段子手成为一个职业,而段子则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调剂,有人担心阅读的碎片化,也有人担忧创作的浅薄化。
其实这些担忧并不一定会成真,屏幕上的段子,其实永远都离不开屏幕外面的世界。张颐武说:“段子的发展时间很短,但变化很快,当年短信段子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微博微信第一阶段的段子也过去了,现在的段子又有了新的特征,总体来说,幽默、俏皮、有时候有些感伤,这些东西融入到一个个小故事里,成为了今天流行的段子形态。”
和以往任何时代的段子都不一样,张颐武说:“现在的段子,不是王朔那种尖刻的、激烈的挖苦。现在的段子俏皮,又不失感伤、幽默。”
段子的特征,当然和段子手本身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张颐武说:“现在创作段子的人,大多是80后、90后,成名比较晚,成长的时代也很近,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那种非常艰苦的生活,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可以说是中产一代,这样的经历塑造了他们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或许可以成为中间价值。”
》》》》移动互联网的特产
尽管在今天,段子是微信、微博上最流行的东西,但它的诞生,却比微信和微博更早。张颐武说:“微博的出现,大大激发了段子的创作,因为它有固定的字数限制。后来又有了长微博,随之出现的就是千字左右的小小说,微博的出现,让小小说再次成为创作者所青睐的类型。”
移动互联网所造成的阅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这个社会中的人们。
段子手们大多年轻,对于网络中风尚的变化驾轻就熟,同时又善于联系任何社会中的新闻事件,创作题材越来越丰富。张颐武说:“段子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网络文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和《盗墓笔记》《琅琊榜》这样的大作品不一样,段子一般都短小而精彩,几十上百个字,就能逗人一笑,最终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手机时代,移动屏幕上的阅读,正在向两极变化,长的越长,短的越短,要么阅读上百万几百万字的大部头,要么阅读段子。”
》》》》新的文学增量
内容的创作,无疑也在不断地适应着新的传播方式。
张颐武说:“段子,可以说是文学在今天新的增量,也是图书出版新的空间,同时,它还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的功能。”
段子远远不只是引人一笑,张颐武说:“移动网络让创作变得简单,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文化的集散从现实的空间转向了互联网空间之中,很多三线、四线城市中,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不必千里迢迢跑到文化资源集中的地方,在家里或在路上,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创作,并且把作品发布到公共平台,日渐完善的产业模式,最终必然会让段子这种新的创作形态越发成熟。”
段子是创意、是文化,也是文学。张颐武说:“终究来说,它是一种类型文学,过去有小小说,现在很少人写了,但是现在有段子,他比小小说的受众更加广泛,参与者也更多,影响力也更大,作为当代类型文学中的一环,作为互联网时代新的文学形态,应该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张颐武说:“中间状态的年轻人,他们通过段子来化解心中的焦虑,通过感伤来抚慰心灵的躁动,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特征。”
(据《北京晨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