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而及时的性教育对孩子显得尤为重要
上月底,宁夏日报刊发的《少年“性越轨”,还有多少人该脸红》的报道提到,银川市某住宅区连发数起猥亵妇女案件,案犯是一个不足17岁的少年,该少年最终因强制猥亵妇女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9个月。“性”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也是永远不能绕开而置之不理的话题。在家庭和学校性教育普遍缺失的情况下,许多孩子缺少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如何避免孩子过早接触性行为,降低未成年人性犯罪率,正确而及时的性教育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误区
不用讲不能讲
宁夏大学心理健康咨询指导中心主任王淑莲认为,个性化、私密化的性教育是课堂教学很难提供给孩子的,家长才是最适当的人选。
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跟他讲这些没用;一些家长觉得孩子能顺其自然度过青春期;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本来很单纯,给他讲这些,反会引起他的好奇,促使其去尝试和探索性行为。然而,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在荷尔蒙的驱动下,产生性冲动很正常。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异性有情感体验,这时,即使家长对孩子不进行性教育,他们也会对性产生好奇。如果孩子对性一无所知,那他们的探索行为就会很盲目,而且非常危险。
“曾经有位家长来咨询,说孩子在学校用平板电脑看黄色小说,被老师没收了。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非常不解,认为孩子的生活环境很单纯,家庭教育也不错。之后我与孩子单独聊天,他的话让我吃惊:‘我们班的男孩子都看过黄色小说。’其实,让孩子与黄色内容“绝缘”是不现实的,应该像大禹治水那样,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并告诉他们大人的立场——你现在还小。”王淑莲说。
建议
正确面对保护自己
王淑莲说,首先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去面对与性有关的问题,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给予理解和尊重。在进行性教育时,家长要采取能让孩子接受的方式。例如,把一些生理发育的常识告诉孩子,让他们自己观察对比;寻找适当的时机——女孩子月经初潮,男孩子第一次遗精,或与性相关的新闻等时机来谈性话题。融于生活常识中的性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其次,家长要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近些年,孩子被拐骗、侵犯,甚至奸杀的案件频频发生,我们在谴责社会治安差的同时,更要反思教育是否得当。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身体哪些部位是不能被他人触摸的,一旦有人侵犯,要及时告诉父母,要懂得拒绝等等。当孩子懂得了自我保护的意义,在没有父母的监督的情况下,他们也会主动约束自己一些危险行为。同时,孩子进入青春期时,父母不能完全限制孩子与异性接触,而是要告诉他们与异性接触的底线和尺度,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例如:不能与异性独处一室,不能与异性去成人娱乐场所。还要告诉孩子做这些事情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以此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孩子主动防范性侵犯的能力。
此外,有些父母觉得性教育很难开口,或觉得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太少,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教育。这时,家长不妨买一些性教育相关的书籍放在显眼的位置,让孩子主动去阅读,这样既能避免尴尬,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探讨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王淑莲表示,性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青春期教育,是关系男女性别差异等方面的教育。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自我认同、接纳的过程,应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学校性教育。
“没有任何铺垫就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是很突兀的。同样,过大尺度的性教育反而会让学生感受到压力,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学校对于孩子的性教育要分年龄、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王淑莲说。
她认为,老师不能将性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课程,而是要当做常识传递给每个孩子。此外,性教育不应只是性知识的教育,还要包括性道德和性行为的教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信息时代,24小时更新的信息意味着青少年将整天暴露在与性有关的信息面前。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自制力、辨别力,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孩子一旦沉迷于此,轻则性格自闭、荒废学业;重则思想中毒,走上犯罪道路。”王淑莲说。
性教育不能只借助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力量,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希望执法机构对蓄意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让青少年能在干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记者 姜璐)
教育改革应从家长开始
很多人对目前的教育不满,主要体现在哪里?无非是孩子们出了问题,即现在的学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只知道做题,创造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太自私,团结协作能力不足,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但目前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家教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
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缺少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不惜砸锅卖铁,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更有甚者,一些权贵和富有人群,用金钱换责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花巨资让孩子一个人出国留学,表面上为孩子作出贡献,实则是不负责任。
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是否逼迫孩子报了很多的辅导班?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我们是否给孩子做出了表率?
如果不是从事专门研究工作,那么,在学校学的知识大部分都会遗忘,但是,协作、感恩、创造力、想象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最终会沉淀下来,而在这些方面,家长可以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首先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中国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