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致富不忘乡亲的创业者
杨芳
在灵武市东塔镇城一村有一名致富能手,他致富不忘众乡亲,怀着为本村经济振兴作贡献的心愿自主创业,带领群众奔小康,并尽其所能扶贫帮困,他就是杨芳,当地有名的灵武市凯鑫水泥制品建材厂老板。
少小离家精心学艺
成功的背后,靠的是一点一滴的打拼。1990年,20岁的杨芳并不满足现有衣暖饭饱的生活,毅然决定出去闯一闯,在家人的鼓励支持下进城打工。凭着他的努力和执着,很快他在一家水泥预制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万事开头难,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经常去向一些熟练工人请教学习,掌握知识。“其实学习技术就要多看、多问、多练,只要肯钻研,再难的技术也能够吃得透。”杨芳告诉记者,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很快就成为厂里的骨干。厂领导看到他能干又把他推上汽车驾驶、产品推销的岗位,由于肯吃苦、懂技术、脑子活,很快销售业绩便名列前茅,厂领导放心大胆地将现场管理的工作交给了他。在预制厂工作的七年中他管辖的范围从没出过任何差错,产值与他进厂时相比翻了一翻。
2002年,灵武市实施建设羊绒工业园区,城一村的大量土地被征用,出现了许多“失地”农民。眼看着昔日的邻居、儿时的伙伴,生活水平与自己的差距渐渐拉大,杨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保证让大家“失地不失业”,日子过得更红火成为了杨芳想的越来越多的事。
致富不忘乡邻
常年在外工作的杨芳通过多年的努力,家庭日渐富裕了,但他深知家乡群众的困难。为了让家乡群众能够共同走向小康之路,他于2004年毅然放弃水泥预制厂里的优厚待遇,回家开起了自己的水泥预制厂。2005年为扩大规模,又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将城一村二队闲置多年的空地租来,组织创办了灵武市凯鑫水泥制品建材厂。
为了使自己的厂子尽快见到效益,杨芳通过走出去学技术,请进来教经验,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根据市场的需要,研制开发生产了钢钎维混凝土检查井盖、钢钎维混凝土雨水箅子、GRC轻质隔墙板,石膏轻质隔墙板等十余种水泥制品系列构件,为城市道路和小区内给、排水、广电通信等工程配套设施提供使用新型建材。
除了不断以新技术、新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杨芳还下大力气培养进厂的失地农民,使他们能够学到新技术,为他们就业、增加收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多年努力,该厂生产的产品经自治区质检站检测全部达到优良,投入市场后得到广大用户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品销往银川、吴忠、盐池、定边及周边地区,供不应求。目前,他的企业已累计完成投资46万元,实现年产值56万元。
“要和大家一起富起来”
近年来,随着水泥制品厂规模的逐步扩大,杨芳不断吸纳本村失地农民进厂工作,先后解决了城一村26人的就业问题,平均每人每年有8000元~15000元的经济收入。
事实上,杨芳作为一名受党组织培养多年的共产党员,在做人和干事中始终都不忘组织对他的关心和培养,始终不忘家乡父老乡亲及困难群众。谁家有困难,只要他知道都会贡献一份爱心。2004年灵武市掀起“党团员1+1”助学热潮,听到消息后,他立即主动联系东塔镇团委帮扶了一名家住安家湖村,名叫石英的贫困学生,为他捐助了200元的助学金。2005年,本村贫困户杨生智家中无劳动力,也无经济来源,杨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逢年过节他都会送去大米、面粉等生活必需品。
如今,杨芳又在灵武市东山坡申请开发一块荒地,重新建厂。他告诉记者,希望能够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规范管理,帮助更多的失地农民就业,增加失地农民收入,让大家都过上宽裕的生活。(记者 白雨濛 文/图)
来源: 银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