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桐:在晋察冀根据地的岁月
8月15日那天,家住银川市金凤区湖畔家园的90岁抗日老战士李培桐轻轻地摸着“人民功臣纪念章”等勋章,久久沉思不语。这一天,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纪念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占领了李培桐的家乡河北省安新县。日本鬼子筑岗楼、修公路,到处烧杀抢掠。当时只有12岁的李培桐,决心参加抗日。
1938年1月,李培桐跟着共产党员刘特参加了抗日队伍,在冀中军区第九分区第四路第一团给团长当警卫员。4月份,第四路军攻打安新县城,第一团负责阻挡从保定来增援的敌人。全团以200多人之力,和敌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后只剩下70余人,团长负伤,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英勇牺牲。这也是李培桐第一次参加战斗。
随后,第四路军整编为独立第六团。13岁的李培桐被任命为安新县儿童团团长,主要任务是组织武工队,开辟新的抗日区域,发动群众抗日。
1939年10月,李培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底,李培桐到华北联合大学初中部学习。
1941年秋季,日本鬼子调集7万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华北联合大学被迫解散,中学部300多人被分散到白求恩学校和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的兵工厂。李培桐被分配到化工一厂。该厂在唐县青虚山大岸沟里,主要任务是生产无烟药和炸药。由于李培桐上过联大,有点文化知识,又是党员,所以一进兵工厂就当了硫酸组组长。做无烟药和炸药必须有硫酸和硝酸,当时兵工厂的条件非常艰苦,设备除了一个压力机外,其他都是些坛坛罐罐和大水缸:李培桐和大家把有底和没底的大水缸摞起来,然后用绳子连在一起,一共组成了11个塔,用它来制作硫酸,发明创造了“塔式制酸法”。
到了1942年,边区的生活更加困难。兵工厂都断了粮,只能吃黑豆和树叶,冬季也没有发棉衣,李培桐等人穿的衣服被硫酸腐蚀得针都缝不起来,只能用麻绳捆起来。
1943年4月,有情报说保定的鬼子要来偷袭兵工厂并围剿山里的部队,要求他们立即迅速转移,并把情报送到部队。李培桐至今还记得,当时他们在敌人来的路上埋了很多炸药和地雷,炸死了50多名鬼子,使得敌人不敢再前进,保全了兵工厂。因为部队离兵工厂有十多华里,且山里有狼群出现,没有人敢去报信。18岁的李培桐自告奋勇独自一人去送情报。这次偷袭和围剿后,李培桐被评为战斗英雄。
1944年,李培桐所在兵工厂每月能制造出上万发手榴弹、5万多发子弹,生产出的炸药、子弹、手榴弹基本满足了晋察冀边区军队的需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1年,李培桐转业,获得了人民功臣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西北解放纪念章,先后担任过宁夏成套设备局局长、宁夏国防科工办主任、宁夏建设厅厅长等职务。(记者 王玉平 实习生 刘娜)
来源: 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