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中药产业何时迎来春天
核心提示
枸杞子、黄芪、银柴胡、甘草……拥有1000多种中药材资源的宁夏,曾被誉为西部的“天然药库”。但近年来,随着中药材市场的发展,中药材出现质量难辨好坏、生产企业裹足不前等现象,一时间,观望、维持成了药商们的“口头禅”,我区中药产业发展陷入多重困境。
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中药材市场乱象丛生,假冒伪劣事件屡见不鲜。其中,中药材染色、掺杂、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最为严重。不但影响了中医药声誉,还给消费者健康带来极大隐患,直接威胁到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董忠说。
一味质量过关的中药材意味着什么?对此,中医大夫胡华(化名)表示,在医学中,好的药材才能配出一料好膏方,但现在道地药材越来越难找。“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原产地不变、采摘季节固定、炮制方法符合相关要求、有效成分含量高的中药材。随着原产地监管不严、流通环节缺乏把关、医院和药店追求利润最大化等现象频发,现在的中药材可谓鱼龙混杂,甚至同一批次的药品,质量存在明显不同。”
在有关部门的检查中,胡大夫的说法也得到了证实。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王强(化名)告诉记者,通过检测发现,目前我区中药材质量合格率仅为76.2%。
中药饮片市场乱象丛生
去年11月,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2015年中药饮片质量公告,经检验,67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80个品种214个批次的中药饮片不合格。其中有10个企业的5个批次以上(含5个批次)的产品不合格率达50%以上(含50%)。
“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大多性状不合格,涉及掺杂、掺伪、品种混用等问题,不合格中药饮片的最主要流通地是各地的药店。中药饮片主要执行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目前,国内生产的中药饮片已经超过2000种,而现行的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仅800多种,这导致许多中药饮片的生产只能执行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甚至部分企业加工的饮片在国家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中均未被收载,其质量无法把控。”王强说。
王强表示,除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外,不少药店在市场流通环节还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药品发霉、虫蛀的现象时有发生。
宁夏明德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建明告诉记者,在我区,不合格的中药饮片通常出现在部分县级和乡镇医院。“为应付检查,一些医院会将合格产品的合格证换至不合格药品上。2014年8月,一家私立医院将我们所产药品的合格证用在别的药品上,后来,他们所售的药品被查出不合格,对我们的声誉造成极大影响。企业不具备打假能力,发现假货只能干着急。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打假力度,还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本土企业亟需补足短板
“我区80%的中药来源于外省区,给市场监管带来极大不便。”自治区卫计委副主任、自治区中医医院院长李明说。
究其原因,李明认为,首先我区中药产业规模偏小,目前仅有4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家回药生产企业,可生产中药剂型4个、中药准字号药品53个、中药饮片700余种,其中,中药饮片企业数仅占全国总数的0.4%。
“其次,本土企业的中药种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这导致产量有限,生产效益偏低。”李明说。在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统计报告中,记者看到,去年1月至10月,我区共生产中药材615.81吨,位列全国各省市区最末一位。
企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需要科技创新。李明表示,中药专利的研发周期较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其研发、生产成本远远高于一般普药。“鉴于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原因,我区的企业创新能力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们亟需政府对中药生产企业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而对于企业,设计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流程,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更是当务之急。”(记者 李东梅 姜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