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寻找人生价值
3月28日,平罗县红翔沙漠甜瓜专业合作社的14座大棚里,一排排枸杞番茄藤上挂满了青涩的果实,这让从上海前来观摩的客商们看到了新的商机。
“5月初就开始种大地番茄了,果子成熟后就能大批量地发送到上海。”合作社理事长邵保平介绍完,便与客商达成了5000公斤电商订单。
去年,邵保平将枸杞番茄和枸杞辣椒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了上百万元。“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一位‘贵人’,他的思路活得很。”邵保平口中的“贵人”是曾担任平罗县红崖子乡副乡长、红翔村第一副书记的马仲武。
在曾是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一片荒地上,2011年,邵保平引入种植了枸杞杂交产品——枸杞番茄和枸杞辣椒。起初,邵保平将产品拉到市场上低价卖给菜贩子。马仲武在一次调研中品尝了枸杞番茄,觉得格外香甜。
“这么好的产品只在这里卖太可惜了,做过电商吗?”马仲武问,邵保平摇了摇头。
马仲武为邵保平出谋划策,引导他申请注册了商标,加大电商销售和宣传力度,将特色枸杞杂交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并联系外地客商到邵保平的合作社参观。
邵保平的思路越来越宽,种植规模也逐渐扩大。马仲武又帮助他申请了冷库补贴和电商基金,助其打造特色产品种植、干果加工和网络销售于一体的融合产业。
“产业越做越顺,但有时难免会遇到困难,马乡长虽说已经不在这里任职,但只要给他打电话,他总会热心地帮我出点子。”邵保平笑着说。
2015年,32岁的马仲武作为北京大学博士后选调生,来到石嘴山市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红崖子乡。
自幼在西吉县山沟里长大的马仲武,初中时离开农村老家去县城读书。离家多年再次回来,家乡的父老乡亲大部分已经搬离了贫瘠的土地红崖子乡大部分群众,都是从西吉县搬迁来的。
2016年,马仲武被任命为红翔村第一副书记,看到村里卫生差、垃圾随处堆放,市场里也总有不少闲散人员转悠、蹲着晒太阳时,他主动去乡上申请资金,整治乡村卫生环境,并加大对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带头人。
由于移民群众方言较浓,有的干部沟通不畅,马仲武便承担起综治调解工作,一有时间便入户与乡亲们拉家常,并把法律知识贯穿其中。他制定了村干部、网格员走访农户、预警矛盾的考核量化制度,在移民村成立了由村民代表、乡贤、退休公务人员组成的村级矛盾调解理事会,在矛盾调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度让马仲武感到头疼的是,每天都有人去他办公室要低保,有的是亲戚,有的是亲戚的亲戚,但他从没开过一个“口子”。
“一天不要只盯着这几十元的低保,有这时间还不如出去打工,低保要留给真正需要的百姓。”马仲武用“铁面”将一个个人情“斩断”。
两年多来,红崖子乡的各类项目增多了,乡村环境大大改善,群众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
如今,在石嘴山市工信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挂职石嘴山市生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的马仲武谈起基层工作经历,常会感慨地说:“到基层工作是一个蝶变的过程。能否破茧成蝶,关键要看是否真正‘沉下去’。乡亲们生活过好了,基层干部的付出才有价值。”
记者 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