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建设要坚守人民性品格

17.05.2018  00:35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建新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坚守人民性品格。

   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在于其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理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就要始终不渝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新时代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尊重人民群众在党的伟大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在于其强调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一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密不可分,正是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经济增长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堪称奇迹。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其中。

  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不少鲜活经验和好的举措是在人民群众“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中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是发展的动力之源。要放手支持人民群众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要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者结合起来,激发企业家精神,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超过1亿,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宝库,也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必须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三是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权力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尊重人民群众在党的伟大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优良传统,自觉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范围,尽可能将各种社会主体包括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社会群体、新社会阶层纳入到监督主体中来。与此同时,要逐步培养组织化和成熟的监督主体,提倡对话、沟通,提倡尊重、包容。

   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在于其鲜明的群众观点。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运用到党的工作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

  要向人民群众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基层是最好的学校,群众是最好的老师。领导干部要善于向群众学习,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和工作的全过程。坚持问政于民、听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进入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方法落后于形势发展,出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尴尬局面。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努力寻找新形势下的“”和“”。要善于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做群众工作,积极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开创群众工作新方式。

   把改善民生作为党的工作重心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在于其高度重视人民的现实利益。民生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就要始终不渝把改善民生作为党的工作重心。

  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人民群众生活中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一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共产党人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去一些困难多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深入了解实情。

  要抓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改善民生必须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真功、求实效,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工作中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只要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努力满足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合理要求,人民群众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党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