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毒品传播隐秘 化身时尚入侵朋友圈

14.01.2015  17:22
新型毒品传播隐秘 化身时尚入侵朋友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白皓  2015-01-12 08:00 显示图片

  CFP供图

  9年前,第一次沾上毒品,叶楣刚刚起步的民歌生涯便戛然而止。那一年,她18岁。

  一次初中同学聚会,同学的朋友带来了几颗“红色甘草片”,微微灼烧,香气四溢。她并不知道,这种“红色甘草片”的主要成分和冰毒的主要成分完全相同,她的耳边充斥着同学们“放松一下”、“这个又不上瘾,算什么吸毒”、“不会伤身体”的声音。

  叶楣心里很警惕:“如果是‘白粉’(海洛因),那绝不能碰,电视上那些吸毒的人把自己的一切都毁了。”而面对几颗红色的“小药片”,她并没太在意,“感觉跟喝喝啤酒、打打牌一样,朋友们在一起高兴高兴。

  当频频和同学们这样聚会“放松一下”之后,叶楣感觉已经离不开“小药片”了。“吸毒!”这两个字重重地砸在她身上,她走进了和“电视上那些吸毒的人”同样的世界,虽然她曾经认为那个圈子离自己很远很远。

  “溜冰”渗入同学朋友小圈子

  和叶楣一样,关静怡的“第一次”也是从同学聚会开始。

  “就一小包,像冰糖一样。”这位1997年出生的姑娘天真地认为,“要好的同学都这样,我不这样岂不是很不合群?

  取出那块“冰糖”,用简易的材料做成吸食器,然后一吸,就能让“冰糖”化成烟雾进入肺里——这就是好玩的“溜冰”。关静怡从来没想过“溜冰”还有一种更加书面化的语言:吸食冰毒。这4个字摆在一个尚未成年的姑娘面前,足以吓出一身冷汗。

  吸毒最终毁了关静怡的学业,她开始逃学只为能赖在床上睡觉,她频繁地跟“圈子里”的同学聚会,不谈学习不谈理想前程只为一起“溜冰”,她渐渐地疏远不是同一个“圈子”的朋友,封闭自己。

  上千公里外,叶楣放弃了四川音乐学院的深造录取通知,虽然老师认为她能“唱出来”,但她的精力全都放在了“朋友圈”里。每次吸食毒品后,同学、朋友在一起兴奋得几天几夜不睡觉,打牌、聊天是消耗这些时光的最好办法。即便有一次大家相约爬山换换心情,走到半山腰时不约而同地又吸了几口。

  “人的精神世界完全变了。”叶楣说,回想那个圈子里的交谈,没有一个人说过“不吸了”、“戒掉吧”,面对毒品,大家说的最多的是“藏好啊”、“小心点”。

  直到有一天,警察闯进了他们的聚点,经验丰富的民警闻见满屋子的香味立即控制了现场的所有人,尿检确认后,叶楣进入了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在这里,她和同样被警察抓获的关静怡开始了强制戒毒生活。

  震惊的父母看到她们不约而同地问了一串问题:你们怎么会沾上毒品?哪来的?我们怎么不知道?

  40岁的梁实在强制戒毒之前是一名妇科医生,在和一个吸毒患者成为好朋友后也染上了毒瘾,她喜欢和跟自己女儿差不多大的戒毒学员聊天,“同学传同学,朋友传朋友,不在少数啊!”梁实感叹,这些孩子多数是“无知者无畏”。

  “无知,是他们几乎都不知道新型毒品的危害有多大。无畏,是他们年轻气盛什么都敢尝试。”梁实说,最让自己哭笑不得的理由是“为了减肥而吸毒”。可是,在她的聊天对象里,这样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新型毒品危害更广、传播更隐蔽

  在缉毒一线工作了20多年的缉毒警察廖达感受最直观:2014年在他的辖区内查获新型毒品的量超过了传统毒品,新增吸毒人员中超过九成吸食新型毒品。

  “新型毒品以群体吸食为主,人越多感觉越刺激,所以又叫‘聚会毒品’、‘假日毒品’。”廖达分析说,这跟传统毒品以个体吸食为主不同,新型毒品更容易快速通过朋友圈子传播。

  演员甘冰就是在一个演艺场中接触到了毒品。那次,乐队同行们在演出间隙躲在角落里吸毒的场景,让她印象深刻。

  “朋友越多,吃(毒品)了以后感觉越刺激,很兴奋很高兴。”甘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反思说,见多了朋友们在一起“吃药”(吸毒),感觉好像习惯成了自然,对毒品的警惕就渐渐下降了。

  廖达很担心一种趋势:吸食新型毒品成为年轻人聚会放松的娱乐项目,“危害的广泛程度会不堪设想。”廖达直言,夜场已经成为年轻人获得新型毒品的重要场所,也是公安机关打击毒品犯罪的重点之一。

  梁实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相比吸食传统毒品,吸食新型毒品的不良生理反应相对不容易体现,这很可能会让年轻人放松警惕。与年轻戒毒学员的交谈,也印证了她的分析。

  “他们几乎都误以为吸食新型毒品对身体没什么危害。”梁实以自己临床医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吸食新型毒品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都有深度伤害,不能因为危害显现的不明显就误认为没有伤害。

  廖达说,不容易显现出来的伤害也让新型毒品的传播更加隐蔽,很多父母在孩子吸毒被警方抓获后非常震惊,有的年轻人甚至已经瞒着父母吸食了好几年新型毒品。

  叶楣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更多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突然连续通宵聚会娱乐、食欲下降、精神恍惚,一定要警惕是否与毒品有关,“毒品的危害离每一个年轻人都不遥远,要提高警惕。

  “应将禁毒知识列入大中小学必修课,一点也不能打折扣

  从事戒毒工作19年的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兰丽发现,几乎所有戒毒学员都看到过“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等戒毒宣传语,但很多年轻人认为毒品只是海洛因,并不清楚新型毒品的样子、传播途径和危害。

  “我们应该让禁毒宣传形象起来,告诉全社会到底毒品长什么样子、具体危害是什么、怎么远离它们。”兰丽说。

  廖达同意这样的观点,在日常工作中,他发现利用网络等新型贩毒手段使毒品传到青年人手中的途径越来越隐蔽,如果禁毒宣传不能震撼青少年的心灵,很难让他们在真正面对新型毒品时坚定拒绝。

  过去半年的强制戒毒中,关静怡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没有拒绝?她给自己的答案是无知。14岁第一次吸食新型毒品时,她对那些包装时尚的毒品一无所知。

  她发现身边的戒毒学员中有很多不止一次走进戒毒所,每次复吸都是一段矛盾、悔恨、挣扎的经历,她非常恐惧自己重新走向社会后会重蹈覆辙,“如果没有那第一次,人生的路完全不一样。

  事实上,互联网中的各类禁毒警示馆并不在少数,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禁毒警示”,会出现许多警示视频、动画、漫画等内容,非常清晰地展示出各种毒品的形态、危害和防范措施。

  兰丽说,必须追问一句到底有多少青少年会主动上网查询禁毒知识,传统印象里离青少年很远很远的毒品,现实生活中已不再那么遥远,“应该将学习禁毒知识列入所有大中小学的必修课,一点也不能打折扣。

  时常和戒毒学员谈心,兰丽发现青少年学员的共性问题是精神世界不够强大,缺少情感宣泄、倾诉内心的方法,对于长远的毒品防范,她认为应该从青少年心灵建设入手,“多一分内心丰富,就会少一分毒品的危害。

  (文中叶楣、关静怡、梁实、甘冰、廖达为化名)

用爱温暖寒冬—— 宁夏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
wRX宁夏红十字会网站管理系统       深冬时节,傲雪凌霜。“90后”小伙小田用一缕冬日暖阳般的温暖爱意,给远方的小患者送去生命的“礼物”。12月15日,宁夏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小田完成捐献顺利归来,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