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受教育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是决定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银川市为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意见,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银川市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每年筛选3000名(其中生态移民1000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产业基础的青壮年农民进行连续4年的产业技能培训,重点围绕农业“两强四优四新”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参训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示范带动能力,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产业农民。2012年共完成新型农民培训3000名,投入培训经费300余万元。2013年、2014年、2014年共完成新型农民培训各3000名(其中生态移民地区1000名),投入培训经费500余万元。2015年培训2009名,2016年培训2280名,2017年我市将继续筛选2000名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产业基础的青年农民,围绕“1+2+4”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为银川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参加培训动力不足。农民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农民认为自己种了一辈子地,经验丰富,无需培训,不容易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缺乏开拓创新的思维,承受风险能力较低,改变现状的意愿不强。青年农民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不愿意在家种田。
二是培训资源缺乏整合。农民培训涉及农业、林业、畜牧、科技、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组织部、共青团等诸多部门,这些部门自成体系,互相分割,基本上各自开展工作,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沟通,容易造成培训内容不系统、重复。
三是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相关培训机构的个别老师缺乏实际农业生产经验,培训一般重理论、轻实践,内容脱离农村和农民实际,造成培训的供给与需求脱节。有的培训项目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规律,缺乏配套的措施,农民接受培训之后,生产的农产品,出现销售不畅的问题或者价格偏低,极大地打击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是基层培训师资匮乏。由于农村基层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县一级缺乏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普遍年龄老化、专业性不强,缺乏年富力强有实际经验的中青年技术人才,年轻的技术人员不了解农村实际,缺乏实践经验。而省、市一级的师资又很难下到基层,造成基层农民培训的师资严重匮乏。
面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要摸清需求分析,细化教育形式,制定系统科学规划。针对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差异较大、普遍知识层次较低的现状,制定符合自身特色全面、真实的调查问卷,进行认真总结梳理和科学系统分析。针对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制定形式多样和个性化的教育形式,细化到每一个村、每一个人,开展分阶段、分等级、分区域、分时间的系统科学的培训规划。
二是创新培训教学模式,大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训模式的多样化,是当今农民培训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民培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训方式坚持“集中授课、实践学习与跟踪指导”三段式培训模式。一方面安排专家讲学,让广大学员开拓视野,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另一方面,让学员到“基地”实习,去企业参观,做到学以致用。除此之外,还挑选出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热心农民培训的专家组成员担任跟踪指导服务人员,登门入户指导学员。坚持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了使教学更具生动性,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做到绝大多数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把实践课搬到课堂、把学员请到实践现场。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讲起来不累,学员学起来不困,才能提高培训的质量,做到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吸引农民自愿参加培训。
三是挖掘和树立典型,形成区域范围示范带动力量。学习的氛围要靠优秀学员来引领,农民增收要靠致富能手的力量来推动。提高培训质量,培育新型农民,迫切需要我们大力挖掘、树立和培育各类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典型,让广大群众直接感受到身边的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从而让榜样的力量教育农民、感染农民、鼓舞农民,积极争做新型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培训结束后,积极组织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这些学员成为银川市新型农民的骨干力量,用实际行动示范带动,激励更多的学员,带动广大农民推动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建设。
四是强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力推培训服务迈上新台阶。
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培训队伍,具有良好的设施设备等硬件环境,是提高培训水平的根本保证。鼓励培训机构建成一支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教师团队。通过专、兼、聘三种形式,使有教授级、讲师级、专业技术人员级、“土专家”级四结合的师资库队伍,形成教师培训队伍的有效合力,充分满足新型农民培训任务的需要。同时,营造有利于培训的各种环境。加大投入,购置更多的用于实训的操作设施设备,购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硬件保障。
五是加强宣传工作力度,营造培训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和科技下乡宣传、展板展示、条幅标语、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银川市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效的成绩和效果;树立典型,制作专题,印制发放宣传册,大力营造农民学科学、学技能、学经营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农民培训工程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激发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提高素质,营造全社会关注培训、关心培训和支持培训的良好氛围。
六是要创新多元化培训架构,统筹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培训效果。现行的培训模式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为辅的教育资源配置,形式比较单一。应运用市场机制,积极鼓励、扶持并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形成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共建共享、开放协作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同时,还应统筹教育培训资源,摒弃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独立办学形式,整合各种资源和资金,采用联合办学形式,统筹管理,明确培训对象、任务、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
七是规范资格认证,提升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必须明确条件、标准、程序以及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等,要重点考虑是否以农业为职业,是否具有一定规模,收入是否主要来自于农业等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应结合三个方面逐步实施。一是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作为基础条件,提升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二是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在政策上明确取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为合格的职业农民进行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三是与农产品补贴政策结合起来,提升农民获得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八是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培训保障体系,形成职业培训长效机制。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充分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这就需要我市各级财政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找准侧重点,下大力气重拳出击发展农民培训事业。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农民成功经验,扶植多元培育主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统一协调的市场培训机制,积极制订具体的农民培训政策,逐步规范农民培训的操作程序和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
(市农牧局 于社琴 李鹏飞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