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新华村:支部建在产业链 农民收入连年高

21.06.2016  09:05

 宁夏同心县新华村:支部建在产业链 农民收入连年高

  新华网银川6月20日电(张洁龙)“李发麦家的牛卖了,卖了19.6万元,纯收入有5万元……

  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丁塘镇新华村,村民们正在闲聊着李发麦家卖牛的事儿。“半个月前刚卖了14头,养了一年,赚了5万多块钱,牛粪都用到田里了,对地也有好处。”44岁的李发麦边喂着牛棚里新买的6只小牛边说。

李发麦正在喂牛。张洁龙 摄

  在新华村搞养殖已经不算是一个新鲜事儿,但村民们对养殖业依然有着新鲜劲儿,这与新华村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密切相关。

  近年来,同心县县委坚持把党建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层层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围绕精准脱贫创新推进基层党建。

  新华村是1983年从王团、张家塬、预旺等贫困山区调庄搬迁的旱改水移民村。移民搬迁极大地改善了生存环境、生产条件,但由于缺乏稳定脱贫致富的产业,多年来村民主要在土里刨食,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

  “抓脱贫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就是抓脱贫!”近年在加快推进村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新华村党支部按照上级党委部署,把党建与脱贫拧成“一股绳”,创新“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残疾人创业基地”发展模式,在引进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领域内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激活内生动力,开拓增收新门路,让群众实现快速增收。

  从2010年春天起,新华村党支部积极响应同心县“打造养殖大县”的号召,动员群众建设养殖园区。如今,一座占地135亩,入园95户的养殖园区已成规模,全村465 户人家户户养牛养羊,养殖成为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以前种地、打工,苦到头还挣不了吃饭钱,现在养了四五年的牛,生活好多了,面片子、肉块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我今年打算再养20头牛。”李发麦说。

  养殖园区搞好了,增收了,村两委班子又要在4812亩土地沙化严重的耕地上下功夫。新华村党支部书记马占文寻思了好久,带着村里200多人前往甘肃静宁求良药。

  “静宁种了70万亩的经济林,从平地、坡地到山顶,全是苹果树,我们是灌区,也能发展。”马占文说。

村民在苹果地套种辣椒。张洁龙 摄

  目前,全村土地总面积5310亩,仅种植经果林就达4320亩。果树是种上了,但苹果树五年开花,六年结果,七年丰产,树种上的前几年农民在田里基本没有收入。马占文开始四处取经问路,从内蒙找来蔬菜商,投资建设脱水菜厂,还在田里套种大田辣椒,再将田流转给蔬菜商,填补“收入空当”。

  马占文说:“以每亩800元的价格将地流转给菜商,老百姓在拿到流转费的基础上,又可以在自家田地打工,每天还能有70元的收入。

  2015年,新华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项目,建立了可容纳1500吨货物的瓜果蔬菜冷藏室,有了这个冷藏室,老百姓的水果蔬菜价格再也不会“遇冷”,待市场价格高时出售,还能大大提高收入。

  新华村共465户2486人,残疾人达82户84人,如何让残疾人摆脱贫困成了马占文的心头病。村两委班子补短板、兜底线,鼓励全村残疾人发展特色养殖业,为残疾人担保贷款120余万元,改造危房61户,建成残疾人活动室、康复室。

  脱贫主要靠自己。在村两委班子的协调下,以富民肉牛养殖合作社、雨露林果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和瓜果营销蔬菜协会为依托,全村残疾人根据自身残疾情况,在“一社三协会”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每天可收入50—60元。

建设中的清真肉兔养殖基地。张洁龙

  2016年,村两委班子又与同心县残联对接,建设一座棚舍两间、占地3亩的清真肉兔养殖基地,预计7月底投产运营。

  “这是专门为残疾人建立的基地,等建设好了,我们会根据残疾人的不同残疾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让他们做一些喂兔子、打扫卫生的活儿。”马占文说:“等他们在这里干完一年,会有2万元的工资,我们村委会出面帮助他们争取贴息贷款3万元,他们就可以拿着5万元回家自己养兔子。养殖技术在手,又有政策支持和销路保证,这对他们脱贫和以后的生活保障都有很大的帮助。

  马占文在观看党员学习“两学一做”的心得体会。张洁龙 摄

  2010年,新华村人均纯收入只有830元,村两委班子坚持“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的目标,抓产业调结构,村定规划,户定目标,精准发力,农民收入连年大幅提高,2013年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2014年7320元,2015年7430元,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致富劲头也越来越足。(完)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