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艺理论界专家研讨电视剧《灵与肉》——人性的光辉永远闪耀
《灵与肉》剧照。(图片来自互联网)
7月1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在北京召开电视剧《灵与肉》专家研讨会。全国文艺理论界专家学者就该剧创作历程、艺术风格和社会效应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该剧主创团队及出品单位精益求精,用影像艺术塑造出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品格,揭示出知识的力量与人文价值对改变命运的作用,为影视作品改编文学名著提供了良好借鉴,为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探索出新的表现方式,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经典文艺精品。
张贤亮先生是新中国的文坛巨匠,小说《灵与肉》犹如一座灯塔,为一代知识青年点亮生命的阶梯。1982年,著名导演谢晋将其改编成电影《牧马人》,这部交织着历史命运和质朴情感的电影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旗帜。2014年,张贤亮先生亲自将小说《灵与肉》的电视剧改编权无偿授予宁夏电影集团。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主导下,同名电视剧应运而生,曾经影响亿万观众的艺术佳作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6月17日,电视剧《灵与肉》在CCTV-8晚间黄金强档开播,6月30日完美收官。中央电视台收视率调查结果显示,该剧开播以来,位列全国同期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引发广大观众强烈反响,成为热播电视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认为,电视剧《灵与肉》成功地表现出饱经沧桑的知识分子在苦难岁月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文化自信,展现人性光辉的整个心路历程。作品继承了张贤亮小说与谢晋电影的叙事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超越。
“这部剧让我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文艺现实主义复苏大潮中的那种激动人心的感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这是中国特色文艺创作的必然途径。《灵与肉》的热播告诉我们,用电视剧艺术培养观众追求审美、抵制庸俗的风尚,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原著小说中的文学精华被该剧完美呈现,对于苦难叙事进行再创作,让作品有命运感、有时代感、有思想性,从哲学层面上展开人性探讨,在时下商业化创作潮流当中,难能可贵。
“该剧具有感染人的现实主义力量,摒弃了当今电视剧创作中的浮躁奢华,讲表演、讲内涵,准确还原时代特征,历史氛围真实,展现出人性真善美,有品格、有深度。”《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说道。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认为,电视剧《灵与肉》不仅反映出伤痕、反思、寻根等文学底蕴,还全景式展现出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缩影,通过审美化影像叙事,以独特的美学空间,将人物命运推到伟大历史变革前沿,接受灵与肉的拷问,思考生命的价值。
“电视剧《灵与肉》在表现灵与肉撕扯的同时,还描绘出个人与家国的悲欢,在尊重原著的同时加入张贤亮先生的人生经历,赋予经典原作新的艺术生命和时代内涵。”《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袁新文说,“在主人公许灵均身上体现出的人性光辉,那种逆境中流露出的坚韧,对当代年轻人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激励作用。”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表示,本剧对原著小说进行大幅度改编,但没有摒弃灵与肉的探讨,充满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义的思索,在爱与恨交织的剧情中回顾历史,深刻地书写人性,充满思辨的温暖和向上的力量。
“感谢出品方和主创团队为观众奉献了这么一部严肃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勇气的作品。该剧为中国知识分子书写出一部心灵史,通过表现普通百姓的命运,真实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社会变迁,并通过苦难叙事展现美好人性,将苦难升华为一种推进社会前进的力量。”《中国电视》主编李跃森说道。
“张贤亮先生离世之后,创作电视剧《灵与肉》,既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致敬,也是对张贤亮先生的缅怀。我要向宁夏党委宣传部和宁夏电影集团这种不忘历史、承载国家使命的文艺情怀与文化担当表达敬意。”艺术总监、总编剧杨真鉴说,“电视剧《灵与肉》的核心创作理念是把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来分析知识带给国人的影响与意义,我们把原著小说的时间背景扩展,采用多角度叙事方式,把以张贤亮先生为代表的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艺术化再创作,打造出全新的文化产业英雄,测试出民族脊梁的成长环境,展现出波澜壮阔的伟大人格。主人公许灵均的灵魂被肉体和环境所禁锢,但是他选择突破,勇于坚守,最终找到灵魂的归宿。世间百态,万象丛生,真正的奇观是人格奇观。本剧用42集给出答案:坚守信仰才是人生精彩的不二法门。”(记者 房名名)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