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文化大课堂--透过“免”字看宁夏“三馆”之变
上周周末,银川市民赵女士是这样度过的:去博物馆欣赏了画展,陪女儿到文化馆参加了免费的舞蹈培训,还带着女儿在图书馆阅读一些新到的好书。这几年,我区公共文化场馆相继免费开放后,像赵女士这样,选择在公共文化场馆里度过节假日已经成为众多百姓的新习惯。
自2008年起,我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相继开始实施免费开放,时至今日,免费开放后的公共文化场馆有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三家场馆。
虽然免费开放,但从未“稀释”服务
走进自治区文化馆,干净整洁的环境、温馨的提示板与精致的宣传栏,处处显露着人性化的气息。文化馆办公室主任曹佳乐为记者展示了一份《自治区文化馆部门职责和任务》,记者看到章程内各岗位职责、任务分工非常明确。曹佳乐说,这也是一张考核表,它让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忙碌到忘记了节假日,也成为文化馆免费开放后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免费开放不能稀释服务,而要提供更多优质、人性化的服务。”自治区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人员王紫臣说,“按图书馆规定,进入阅览室要求一人一卡、刷卡进入。但对于忘记带卡又想来看书的,只要说明情况,在入口处登记后,我们将欢迎读者进入。比如:一家三口周末一起来图书馆,有一张借阅证,也能一起进阅览室”。
自治区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刘红英告诉记者,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在完善展厅语音导览输入系统、满足不同观众讲解需要的基础上,还专门设立了观众物品寄存柜、轮椅、婴儿车、医务室等人性化服务设施,能更好地满足和方便观众的需求。
用创新的精品活动赚足人气
在公共文化场馆实施免费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还存在着一种质疑:当入馆的人群从免费开放时井喷式的热情,回归理性选择时,文化场馆是否有办法继续保持吸引力?探访中,记者发现三家文化场馆都已探索出了自己的方式。
近几年,除了一些精心打造的固定展览外,宁夏博物馆的一大魅力还在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引进一个特色临展。比如今年3月份与海南省博物馆联合推出年度最重要的器物类展览《南海遗珍——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8月份与广西、云南和贵州的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绚彩中华——中国瑶族服饰展》等。这些展览,实现了宁夏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内文物精品的梦想。
从博物馆宽阔的楼梯拾级而上,几位参观者回忆道:“原来的厅很小,进去觉得不够敞亮,人来得稍微多点,就只能走马观花,现在的变化太大了。”
今年8月,自治区图书馆顺利承办了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网络书香——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推广(宁夏站)”大型活动和“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第十五次会议”,这两项活动的成功举办,扩大了宁夏图书馆乃至宁夏在外界的影响力。通过举办各种精品活动,来馆人数和借阅人数稳步增加,2014年全年来馆人数58.4万人次,自习、观展、聆听讲座、参加阅读推广等读者活动达18.1万人次。
自治区文化馆免费开放后着力打造以百姓为中心的服务品牌活动:“清凉宁夏”广场活动除完成年度112场的示范性演出任务外,还承担区内众多大型文化活动,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面向少儿、成人等艺术爱好者定期开展一系列的免费艺术普及培训活动,培训项目涉及绘画、舞蹈、声乐、相声、合唱、钢琴、手风琴等艺术门类;通过“宁夏艺术网站”“宁夏花儿网”等平台,将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内容、形式,通过网络输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服务。
给群众“接地气”的精神食粮
自治区文化馆将服务延伸至企业、社区、福利院、军营、学校、监狱、乡村等地,让公益演出成为文化惠民的流动舞台,颇受群众热捧。曹佳乐说,流动舞台吸引了那些平时很少走出家门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也为广大群众创造了交流沟通的广阔平台。
为了倡导宁夏全民阅读活动,让宁版图书走出“库房”,自治区图书馆已经连续几年举行宁版图书环流活动,在全区各县(区)图书馆设置专门的图书环流展架。这批环流图书丰富了地方图书馆的馆藏量,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宁夏文化,了解宁夏作家、学者的最新作品。
自治区博物馆结合元旦、春节、国际博物馆日等时机,广泛开展文物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先后组织人员赴社区、学校、广场、残疾人托养中心等单位场所,通过展板、节目汇演等形式,开展社会宣教活动。此外,博物馆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今年先后推出《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朔地恋歌——宁夏岩画特展》、《回乡漫步——宁夏回族民俗文物特展》等主题展览,分赴全国9个省(区)市巡回展出。
免费开放后的公共文化服务气象一新。自治区文化厅一位负责人说,“三馆”免费开放,对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 王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