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助推全民阅读时代
数字时代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变革,其中当然也包括人类的阅读方式。如今的地铁里、公交车上,人们手中捧读的不再是书籍、报刊,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智能移动设备。虽然“低头族”的迅速壮大招致很多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阅读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从以传统纸质书籍为介质逐渐转向数字阅读的革命,数字阅读也正在加速全民阅读时代的来临。
日前举行的2017年第三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发布的《2016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超过3亿,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4月18日最新发布的全民阅读调查数据也显示,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9.9%,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68.2%,较上年上升4.2个百分点,连续8年保持上升势头。
“80、90后”是主要群体
根据《2016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的数据,如果要给现在中国的数字阅读用户画一幅“标准像”的话,应该是这样:女性,28岁,高中以上学历,职业是学生、自由职业、服务业、金融业,喜欢捧着手机睡前阅读,爱看现代都市类题材;男性,29岁,高中以上学历,职业是互联网、金融、贸易、制造业,喜欢在手机或阅读器上看玄幻仙侠,平均每周阅读4.8次。
在用户结构方面,呈现出电子书、纸质书和纸电兼顾三者大体均衡的局面,其中只看电子书和只看纸质书的用户比例分别为36.7%和23.9%。
在3亿多数字阅读用户之中,“80后”“90后”是主要群体,占比高达64.1%。相比于传统一代,这一代人更乐于接受互联网思维和数字阅读方式,他们倾向于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智能移动设备来阅读和学习。
截至去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手机已经成为数字阅读用户的主要阅读介质。数据显示,成年国民通过手机阅读时间最长,达到每天74.4分钟,较上年增加12.19分钟。人均互联网阅读时间为每天57.22分钟,同样较上年有所上升。人均微信阅读时长为每天26分钟,而农村居民的微信阅读时间超过城市居民,达到每天42.7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有60.3%的用户愿意为自己喜爱的内容付费,这部分用户的阅读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阅读数量较大,70%的用户每次阅读的时间都在半小时以上。这表明,付费用户的阅读黏性更强。
新技术催生新业态
在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在为数字阅读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推动数字阅读形态的创新发展。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电子听书等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有近七成的数字阅读用户使用过“听书”功能,其中愿意付费的用户比例达到65.3%。
AR、VR、电子听书等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阅读的新商机。仅以“听书”为例,2016年,中国有声阅读市场增长48.3%,达到29.1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阅读在提升全民阅读质量和扩大阅读覆盖面的同时,也开始与影视、游戏、动漫等数字内容产业融合,营收结构呈多元化态势。与2015年相比,2016年数字阅读版权和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3.4%、3.1%分别提升至6.5%、4.8%。其中,全版权开发成为数字阅读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2016年,有近六成的热播电视剧改编自数字阅读平台作品。过去一年,数字阅读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明显加强,数字内容企业不断充实和优化内容资源。业内大型投资、并购以及战略合作已超过10起,涉及金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
多重利好助持续增长
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阅读行为,数字阅读顺应了时代潮流。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对数字阅读行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提供了新的政策推动力。
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出台了推动数字阅读发展的具体政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批准设立20家出版重点实验室,还将推动国家全民阅读数字化平台建设,建设34家国家公益性推广优质阅读内容数字化传播平台。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看来,作为新型阅读方式,中国数字阅读正呈平稳、有序、快速发展态势,产业生态环境日渐改善,已进入平稳增长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张毅君则表示,国家政策的扶持、阅读环境的形成、精品力作的推出以及用户规模的拓展,将拉动行业持续增长。在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预计数字阅读在未来年度将继续保持20%左右的增长。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数字阅读虽然增长迅速,但其中也存在着碎片化、低质化、盗版等隐忧。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和内容提供方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内容的质量和品位,向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引导公众健康阅读。(记者 孙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