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银川收留2980人 救助站为30余特殊流浪者寻亲

16.07.2015  11:42

   去年银川收留2980人,有的竟不知道自己是谁

  救助站为30余特殊流浪者寻亲

  “对于求助者,我们要甄别身份、联系亲友,帮助他们回家。”帮助流浪者回家,这是一项再正常不过的工作,但有一批特殊的流浪者,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家住何方,只好滞留在救助站,如何帮助他们回家,成为银川市救助站最大的难题。

   说不出名字,只好称“无名氏

  老秦,现在83岁,2014年5月,救助站工作人员发现了他。“当时他在兴庆区博爱医院附近,没衣服穿,在太阳底下暴晒,有严重的褥疮。”接回救助站后,老秦就被送到第二人民医院医治。 

  按照惯例,医治后,救助站应该帮助老秦回家,但问题是,老秦自称陕北人,自幼离开家,他自己也不知道家在哪儿。救助站按照他提供的姓名信息查询,在户籍网上找不到可以匹配的信息。 

  “老秦的情况相对好一些,还能沟通。”银川市救助站副站长马红军说,像老秦这样不能确定身份的流浪人员有33名,大多疑似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他们中一半以上的人都说不出自己的姓名,6月18日,银川市救助站发布寻亲公告时,只得称以“无名氏”。

   寄养在福利院和医院

  6月18日,银川市救助站公开发布寻亲公告,33名流浪者中,目前有2名流浪者被家人认领,而其余的人,还没有认领消息。 

  记者了解到,在救助站,这些一时难以确认身份、找不到家人的流浪者,都是按照需要寄养在福利机构和医院。其中,12名行动不方便、生活无法自理的人员,寄养在兴庆区残疾人康复中心;8名智力障碍人员寄养在兴庆区掌政镇宁红爱心阳光家园;其余疑似精神障碍的人员,分别安排在宁夏民康医院、安康医院和宁安医院。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又没有可供甄别的证件,这是寻亲的难点。”马红军说,在与这些滞留流浪者沟通中,有的自称被遗弃,有的完全不说话,这让寻亲难上加难。 

  按照银川市现行的救助办法,救助滞留流浪者的期限是2年,目前,被寄养的流浪者中,不少人离2年的期限还有5个月。在救助期满后,救助站将向民政部门申报,由自治区民政厅对他们进行安置。

   多种尝试,帮他们回家

  自2010年至今,共有3名滞留的无名氏流浪者最终被安置在福利机构。 

  近年来,我市救助的流浪人员数量在逐年上升,仅去年一年,就救助了2980人,今年上半年,已经救助1800余人,预计今年人数会超过去年。 

  相比寄养和安置,如何帮助这些“无名氏”流浪者回家,是救助站的一块“心病”。自上个月首次发布公告信息以来,已初见成效,但还有很多人无法回家。马红军说,救助站也在想办法帮助这些流浪者找家人,但难度不小。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打算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用更多渠道帮助流浪者寻亲。

  记者  韩会霞  文/图

用爱温暖寒冬—— 宁夏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
wRX宁夏红十字会网站管理系统       深冬时节,傲雪凌霜。“90后”小伙小田用一缕冬日暖阳般的温暖爱意,给远方的小患者送去生命的“礼物”。12月15日,宁夏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小田完成捐献顺利归来,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