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力量——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检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光明日报记者 王琎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发轫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光辉历程。今日中国,已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为波澜壮阔的探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道出改革开放最为弥足珍贵的启示。
40年改革开放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检验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有力印证和雄辩说明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
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
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行进到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迎来了决定命运的关键转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平地惊雷,撬动了思想僵化的坚冰,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席卷全国;半年后一个冬日,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大包干”的实践探索发出农村改革先声……种种迹象表明,新的历史即将启幕。
是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从农村突破,向城市拓展;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蓬勃之势中,杂音亦不绝于耳,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诘难,成为中国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不容小觑的思想障碍。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至今仍振聋发聩。时隔多年,邓小平同志在亲自主持编定其称作“政治交代”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特意将这一讲话从第二卷移出作为此卷开篇。这一精心安排,耐人寻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破旧立新从来不会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全球经济波谲云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践遭遇严重困境,国内质疑改革、否定改革的思潮卷土重来。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同时产生。每逢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所以能够突破禁锢、开拓前进,靠的都是解放思想。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赴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在这次重要行程中,他以巨大理论勇气论述了改革的目的、方向、性质、原则、标准,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南方谈话,宛如一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
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一条崭新道路越走越明朗,一个“划时代的体系”应运而生——
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一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思想之旗,是凝聚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奋勇前进的精神之魂。
一个个思想坐标,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诠释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
深圳,中国奇迹的缩影。国门初开的岁月,这里曾是西方世界判断中国动向的重要窗口。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2012年12月,刚刚履新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圳调研,发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深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他向世界郑重宣示。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源自40年沧桑巨变。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147倍。中国从一个经济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经济全球化局外人,变身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因应新形势新挑战。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广泛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断显现,但“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不为乱云飞渡所扰,不为山高水险所惧。我们党立足历史新方位,把握发展新阶段、矛盾新转化、奋斗新目标,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日益增强,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被破除,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得以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被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以民族复兴中国梦重构‘时间逻辑’,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重构‘战略逻辑’,以经济新常态重构‘增长逻辑’,以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以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治理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精神逻辑’,以美丽中国建设重构‘生态逻辑’,以全面从严治党重构‘政党逻辑’……”有媒体如此描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
每一次布局意蕴深邃,每一项部署意义非凡,每一个举措落子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起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引领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为波澜壮阔的航程。
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G20杭州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被誉为21世纪伟大新故事的“一带一路”,增添各国发展新动能,推动中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着中国“屹然砥柱立中流”的担当。有外国观察家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他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了新的动力。
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经济学家萨默斯曾做过一项思想实验,设想300年后的历史学家如何看待当今时代。他的结论是,那时的历史学家可能不重视“9·11”事件、冷战,但一定重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这是因为,在中国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内迅速大幅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一结论,恰好解释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海外备受追捧,并被外国首脑誉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用的指导手册”的原因。
用与时俱进的理论引领深刻革命,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
历史的对比,总是意味深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崩溃论”甚嚣尘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10年来,西方发达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1.4%,深陷“新平庸”困境。反观中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事实面前,政治学家福山修正“历史终结论”,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直言:“谁能解释中国经济,谁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这场深刻革命,以科学的思想统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的永恒思想价值,在于它有力指导了以往的历史运动和社会实践,更在于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这场深刻革命,以改革方法论运思,激扬起气势磅礴的实践伟力。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里洞悉开放大势,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在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改革发展稳定等重要关系过程中,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自觉,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开放任务不落空。
这场深刻革命,由时代的笔墨书写,每一个文字都是人民的心跳。
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对人的关注从抽象的符号的人,转换到具体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广大劳动者,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价值。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改革开放初心。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为亿万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进程;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
这场深刻革命,用现实的情怀谋篇,彰显了党的领导的独特优势。
40年前,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其他什么政治力量,自觉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明确前进方向。“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之所以能经得起风浪,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一条保证。
40年来,我们党协同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正因为领会到“只有人们更加了解中共,才会更加尊重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近年来,海外“中共学”愈益成为国际显学。
回首来路,慷慨歌行;瞻望前程,关山路远。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历史方位有着深刻洞察、对复兴之路有着深刻体认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姿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汇聚起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力量!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