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文化粮仓”润百姓生活

30.05.2015  14:05

  灵武市以打造文明城市为目标,积极推进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三大工程,有效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推进文化建设发展——

  “在文化广场健健身,在文化大院扭扭大秧歌,还可以和票友们唱两段,日子过得真舒心!”日前,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村民马德贵高兴地说。时下,和马德贵有同样感受的灵武市民越来越多。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灵武市梧桐树乡沙坝头村王喜喜文化大院里,农民自编自演的小快板,把党中央的政策与老百姓身边的家常事相结合进行演出,接地气的内容不时引来围观群众的欢笑和喝彩。 

  近年来,文化建设活动创建了新模式,按照“为群众搭建舞台,让百姓来唱主角”的思路,以农民文化大院和农民文化艺术团创建活动为载体,搭建该市的基层“文化粮仓”,全面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滋润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我们利用以往创建的农民文化大院、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平台,把平时喜欢吹拉弹唱、读书看报的村民集中起来,自编自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向上、内容贴近百姓生活的节目。以舞蹈、快板、歌曲、小品等形式进行演出,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王喜喜文化大院创始人王举说。 

  灵武市文化馆馆长霍勇告诉记者,今年灵武市还进行“百场文艺下乡村”活动,从灵武全市各业余文艺团体中挑选一批乡土文艺人才,以节假日为契机举办“土味”十足的百姓联欢会,让百姓的生活百姓演,群众的文化群众建,为全市人民“”出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非遗文化在教室内传承

  灵武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5项,马氏口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传统文化代代传承,成为了新时期灵武文化大发展的一道新课题。 

  “这个口弦的演奏方式主要是运用口腔的共鸣,然后通过拉弦来发出声音。通过我们改变口腔内部形状就能模仿出水滴、驼铃的声音。”不久前在灵武市回民中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口弦”传承人马义珍为20名学生教授口弦的演奏技巧。随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驼铃”、“水滴”般的声音以及学生们的笑声。 

  近年来,灵武市积极开拓非遗项目进校园,将灵武市回民中学作为试点开设了校本课程,用每周两个课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让非遗项目走进课堂,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现在该校马氏口弦已形成自身特色,学生们也表示十分欢迎。已学习两年口弦的初二学生郭海燕说:“我很喜欢吹口弦,这是我们回族自己的乐器,在学习演奏的时候我们也能学到回族的历史。” 

  霍勇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通过灵武市回民中学已有近1000名学生学习过马氏口弦。如今灵武市共为各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点发放非遗补贴资金19.9万元,以推动灵武市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家乡的传统艺术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更增强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传承意识,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以及学生们的关注能够使得灵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马义珍说。

   基层文化唤醒“古城”记忆

  只有记得住文化和民俗的城市,才更有特点、更有韵味。今年灵武市努力打造2015年全国文明城市,而推动灵武基层文化发展,让文化活动深入百姓生活成为工作重点。

  “今年我们通过重点打造‘文化灵武·花开四季’特色群众文化品牌,开展‘百场文艺下乡村’活动,将群众活动平台从街心广场移至各乡村、社区文化广场,把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群众家门口,让他们享受到了‘文化大餐’。”霍勇告诉记者,除了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灵武市还将依托“聚力工程”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并引导、培育、扶持好新兴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户等基层文化载体,鼓励其积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充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据了解,目前灵武市正在积极筹备设立文艺作品创作基金,通过实行作品申报制度和梯次管理模式,力争多出精品力作,并通过积极挖掘灵武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底蕴进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同时编辑出版《灵武印象》摄影图书和《灵武文丛》文学作品第二辑,大力培育乡土作家。

  记者  白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