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一小步依法行政一大步

28.05.2015  12:17

  搬迁一小步依法行政一大步

——西门桥早市管理趟出新模式

   宽畅整齐、规划有序的西门桥早市新址即将投入使用。记者  安稳摄

   西门桥早市现状。记者  安稳摄

  记者  詹思佳

  从唐徕渠北端到南端,短短800米,不仅是西门桥早市搬迁的一小步,更是城市依法行政的一大步。原来的西门桥早市,是一个存在了19年的“盆地”早市,它保障了失地农民、残疾人和低保户的收入来源,方便了周边市民购物,但同时也带来了噪音污染、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即将竣工的新早市,是一个重新打造的现代化市场,干净、整洁,规范化管理,既能满足市民需求,又能为市民提供全天候的购物场所。

  马路市场管理,是城市环境发展的风向标。5月27日,记者从金凤区城管局获悉,西门桥早市搬迁新址——新华西街打通唐徕渠桥下桥东西两侧目前已进入装修阶段。近期,西门桥早市将搬入新址。金凤区政府依法行政,使马路市场服务外包得以理想照进现实,为全市破解马路市场管理难题趟出一条新的道路。

  “搬过去,生意更好

  5月26日早上6点半,天已放亮,西门桥早市热闹起来。“倍儿甜的香瓜,先尝后买,不好吃不要钱。”水果商贩45岁的张国庆嗓音洪亮,几位晨练的大妈纷纷围上来品尝购买,张国庆乐开了颜。可就在几个月前,和其他200多位商贩一样,张国庆还在为早市搬迁问题发愁。

  “我对西门桥早市的感情,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这里是全家生活的保障,三个孩子还在上学,一家五口都靠我卖水果为生。”在得知早市要搬迁时,张国庆很抵触。从西门桥早市自发形成时,张国庆就在摆摊买水果。19年来,他每天五点起床,骑着三轮车到望远批发水果,6点半开始营业,西门桥早市对于张国庆来说,已是生活的全部。

  “搬了后没生意咋办?摊位费咋收?以后市场谁管理?”在后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城管队员每天都来做工作,为老张答疑解惑,并分析新早市的前景,早市要打造成样板市场。“早市环境变好了,还愁没人买吗?相信政府,搬!”张国庆对未来充满信心。

  晓之以情赢得商贩信任

  经过19年的发展,西门桥早市如今有各类摊位200余个,经营者中60%是失地农民,23%是下岗工人、残疾人员、特困户和周边菜农,17%是外地商贩,早市交易额从最初平均每天2万余元到现在10万余元。西门桥早市已经成很多人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市场,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搬到新址,不是件容易的事。

  晓之以情,是金凤区城管局打出的第一张牌。陈立军是金凤区城管局的一名执法队员,他管理西门桥早市有10年之久,很多商贩都认识他。由于早市即将搬迁,在渣土中队工作的陈立军被调回西门桥早市工作。

  “那天出摊又看到陈队长后,心里悬着的心落定了,因为他说的话我们都信。陈队长了解到我的手有残疾,就向单位申请每月给我减免一半摊位费,还通过残联给我申请了6000元的补贴。”张国庆告诉记者。       

  商贩听说自己待了十几年的早市要搬迁,说什么也不愿意。面对商贩的顾虑,陈立军和其他队员开始了漫长而艰难地说服工作,在他们看来,说服商贩同意搬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实际行动感化商贩。

  “200多个商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当紧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解决大家不同的困难。因为大家的信任,我更有责任把工作做到大家心坎里。”陈立军坦言,商贩最担心的是客源,金凤区城管局就采取张贴告示的方式,引导过往市民前往新址购物;商贩担心的摊位价格问题,金凤区城管局制定合理规章制度,保证摊位费不变,利益不受损害。

  在陈立军看来,只有想得周全,站在商贩的角度考虑,才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

   动之以理让执法透明高效

  尽管做到事先劝导和解释,但为了做到有法可依,除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是推动搬迁工作顺利的基石。2014年12月2日,金凤区城管局召开关于西门桥早市搬迁听证会,政协委员、法制办代表、城管局代表、西门桥早市管理代表及市场经营户代表等16人参加了听证会,并就早市是否搬迁进行表决,其中13人同意搬至新址。

  在听证会召开之后,金凤区对西门桥早市搬迁新址的经营管理权进行招标,并在各大媒体、国家招标网发布招标公告。通过公开招标,寻求有资质、懂经营、善管理、大投入的市场专业管理公司,服务好商户并参与早市管理。

  为保证执法公开透明,金凤区城管局成立招标评审小组,由专家、社会各界、各相关职能部门共9人构成。通过招标评审,宁夏润禾市场管理有限公司从5家投标企业中脱颖而出,取得了西门桥早市经营管理权。“为了避免违规行为,金凤区纪委监督人员对整个投标过程全程监督。”金凤区城管局执法大队副队长王泽深告诉记者。

  调研、听证会、招标等一系列工作,对金凤区在马路市场管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持续完善了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法律程序。“在提出西门桥早市搬迁时,17%的人反对早市搬迁,通过听证会和走访商户做工作,最后得到大家的支持。”王泽深说。

   早市和全天候超市并存

  越临近搬迁,商贩考虑的东西越多。“听说马上就要搬了,环境倒是不担心,但摊位咋分?”商贩王师傅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其实,王师傅担心的事,金凤区城管局早已做足了应对准备。“每一个环节都得做到有理有据,有法可依。西门桥早市摊位按照水果类、蔬菜类、调味品和清真肉类进行分类,其中,西门桥早市新址唐徕渠西区域划定104个摊位,东区域划定231个摊位,在媒体和公证人员的见证下,所有商贩进行抽签,先抽顺序号,再抽摊位号,抽签之前交押金,一旦抽中摊位号,无论位置好坏,都不可改变,此举最大程度地杜绝暗箱操作和不公平现象。”王泽深说。

  对于不少商贩和市民担心西门桥早市搬迁后,买不上新鲜、便宜的果蔬时,金凤区城管局也将此问题考虑在内。“西门桥早市搬迁的新址分桥东和桥西,桥西设置的104个摊位为全天候市场,桥东设置的248个摊位继续保持早市模式。这样管理就是祛除传统早市的缺点,保留其优点。”王泽深告诉记者。

   样板早市趟出市场管理新模式

  “西门桥早市存在了19年,尽管方便了周围群众购物,但也存在影响交通等问题。搬到新址后,将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由专业公司对其进行规范管理,缓解交通压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为周边居民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打造银川首个样板早市。”金凤区委常委邓彦林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此次西门桥早市搬迁过程中,金凤区城管局执法人员的执法理念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从最开始的难,到后来的顺,从始至终都在坚守依法治理,规范执法理念,尝试创新管理。听取居民和摊贩的意见,走访调研掌握大家反映的问题,从而在后续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邓彦林表示。

  除了西门桥早市,2015年,金凤区还将对辖区露天市场改造升级提档,做到真正把马路还给市民。包括保伏桥新村市场、兴旺巷市场、康居A区市场等在内的多个露天市场,要在科学规划选址的基础上,逐渐实施搬迁改造。

  暂时不具备搬迁条件的马路市场,按照“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坚持“谁收费、谁投入、谁管理”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具备资质企业,实施“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设施、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收运”的管理模式。

  管理好马路市场,打造精细化城市管理核心区,金凤区以依法执政为基石,创新管理模式,推行服务外包,既保障了商贩经营利益,又做到方便群众生活,为全市市场管理闯出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