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银川平原远古人类的迁徙足迹

04.05.2016  18:03

   开栏语    

  纵观银川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银川自古就是移民城市,移民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黄河岸边就曾出现过欧罗巴人的身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浙江、北京等地移民来到银川;改革开放后,更有大量外地人来银经商办企业。不同时期的移民从不同层面影响着银川的发展,对银川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2011年,银川市开始研究移民历史,《银川移民史研究》等专著填补了银川移民史的研究空白。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可以让银川人了解银川移民的历史,而且可以让人找到自己或先人身上的移民痕迹。

  我们生活的地球已有约46亿年的历史,人类大约出现于距今三四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时代。在漫长艰难的岁月中,人类为了生存、繁衍,总是在不停地大范围地游走中度过。因此人口迁徙(移民)就是古今中外人类求生存的一种常见现象。

  由于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北部的黄河和南部黄河支流的泾河、汝河、葫芦河和清水河的河谷,都是古人类狩猎、采集,不断寻找食源的运动线路,因此与后世的移民关系密切。学术界研究发现,从贺兰山下的银川平原到六盘山地区,从黄河两岸古灵州、古兴州大地到历代中央王朝北方门户的古原州军事要塞,移民文化或与移民文化有关的历史痕迹屡见不鲜,甚至在汉代张骞“凿空”之前这里就曾是远古人类迁徙交往的一条大通道。

  

 

  水洞沟遗址。资料图片 

   水洞沟留下欧洲旧石器文化印迹    

  水洞沟是我国著名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位于银川市东郊和灵武市北面。它是由西方学者、传教士绍特(比利时籍)、德日进(法籍)、桑志华(法籍)、步日耶(法籍)等,于1923年共同发现的,1925年他们发表了发掘调查报告。后经中国几代学者的多次发掘与研究,确认水洞沟是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被称为“河套文化”,现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从对水洞沟遗址石制品之长石片(石叶)等代表性石器工业的研究发现,它虽具有我国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般特征,但却更具有许多独特的表现。其中的尖状器、端刮器和某些边刮器,它们在器形和制作技术方面,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莫斯特尖状器和“新月形”边刮器以及奥瑞纳期端刮器相比,有相同与相近的表现。这说明中国的水洞沟旧石器文化与欧洲的莫斯特、奥瑞纳文化可能有着某种内在的文化关系,它或许告诉人们,早在距今两三万年以前,欧洲古人类已沿着所谓“黄土之路”和黄河来到过宁夏的水洞沟一带,留下了欧洲古人类迁徙(移民)的身影。

   华夏人文始祖从三陇大地东迁中原  

  中国大地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先民们都在世居地生息、劳动、繁衍的过程中,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本民族的历史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所以华夏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产生于黄河中上游的陇山文化,应该是华夏大文化源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这一文明的代表人物就是传说中的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包括女蜗)。因为二人都是华青氏的子女,故其又被称为华族部落。这个伟大部落的发祥地就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六盘山地区,人们称之为三陇大地、大六盘山文化圈。

  但是,关于伏羲和女蜗的传说故事,包括有许多文化遗存在内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地也广为流传着。这些只能用迁徙(移民)来解释。说明以龙为图腾标志的伏羲、女蜗部落联盟,在人口增加、洪水渐退以后,不断向东(东南、东北)转移,开辟各直系的新家园,渐渐又形成了强盛的炎黄集团,并与东夷、南蛮的蛋尤部落联盟再次融合,而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华夏集团,并继续向东南西北四方发展。

  

 

水洞沟考古发掘现场。记者 张碧迁 摄 

   尧舜时代大移民与银川平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录中原政府强制性组织大规模民族迁徙行动的史实发生在尧舜时代。

  传说尧时有四位实力强大的部落联盟酋长,他们名叫共工、兜、三苗、鲧,分别或因争夺中央权力失败,或因柴骜不驯、争霸作乱,或因工作失败造成巨大损失等不同情况,被打成“四凶”。舜继尧位后,果断剪除“四凶”,对他们进行严厉惩处,命四人带上自己的部落,集体流放到东、南、西、北方的边远地区。“流共工于幽州(北方),放兜于崇山(南方),迁三苗于三危(西北),延于羽山(东方)”。其中的三苗部落原来生活在长江中游和江淮地区,这次迁赶地是三危山,正是西北河西走廊的敦煌一带。

  据《后汉书西羌传》载:“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注曰:“三危,山,在今沙州敦煌县东南,山有三峰,故日三危山。”当然学术界对此亦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按此说,则今宁夏南(原州)、北(灵州)地区,正是舜流三苗这次大规模移民行动的必经之途,因为从内地到河西,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其捷径,只能是沿渭河、泾河河谷西北行,至六盘水地区,再或经兰州、灵州进入河西走廊,这也正是后来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故今银川平原地区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也发生了联系。

  本文由银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供稿记者 张碧迁 整理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