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扶贫攻坚中的关键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而作为“战斗堡垒”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在扶贫攻坚中真正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干净干事,强村富民,关乎党的执政能力在农村的强与弱,也关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村实施的成与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农村工作紧密相关,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乳交融。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庞大,如果抓不好、管不严,“全面从严治党”在农村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我区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自然条件差,环境容量小,脱贫压力大,群众脱贫的期盼热切,扶贫攻坚形势逼人。“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回应民众期待和社会关切,搞好农村党建,尤其是服务型和创新性党组织建设,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是新形势下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的必由之路。按照刘云山同志在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宁夏农村扶贫工作实际和经验,在扶贫攻坚中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重点抓好这样三类人。
抓好村支书这批农村党建的“领头羊”。经过“两推一选”脱颖而出的村支书,作为农村党组织的“领军人物”,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致富过程中有着熟悉村情、了解村民、擅长村务的独特优势,在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中地位突出。村支书政治素质的高低、领导能力的强弱和廉政意识的浓淡,直接影响着“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着党在农民中的形象和威望。要健全和完善促进村支书队伍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和不出事的激励约束机制,在选准配强村支书的基础上,对村“两委”班子加强管理,规范引导,提升素质,增强本领,纯洁党性,使他们在扶贫攻坚中成为一面示范带动能力强、政治法律素质硬、农民群众信得过的精神旗帜。
抓好大学生村官这支农村党建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们多有着火热的干事激情、丰富的理论知识,思想视野开阔,富于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他们有知识,懂技术、信息灵敏、思维活跃、办事认真、勇于探索等优势和特长,让他们在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中去历练、接地气,无疑是近年来加强农村党建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扶贫攻坚中,用好这支“生力军”,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在与农民群众思想感情的结合上“把根留住”,在展示其聪明才智和价值追求上搭建平台,让他们“飞得更高”,在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上能够“越来越好”。
抓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选派到农村挂职锻炼的“第一书记”这个农村党建“助推器”。在“第一书记”背后,往往站着一个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的“主力兵团”,而“第一书记”又大都是选派单位中德才兼备的精英和骨干,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工作作风硬。“第一书记”既在帮扶单位和社会团体与扶贫点之间“穿针引线”“架桥铺路”,又在扶贫点上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精心谋划,励精图治,这个特殊的“桥梁”“纽带”在扶贫攻坚中能独领风骚,以一当百,“四两拨千斤”。在“第一书记”的选派和管理上,要坚持以素质优良、作风正派、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和大公无私为衡量标准,以实绩突出、工作扎实和群众公认为检验尺度,使他们不负组织厚望,不负人民期盼。
同时,协调处理好村支书、大学生村官和第一书记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晰其职责定位,厘清其权力边界,让他们共同发力、齐心协力和相互给力,形成配合默契、肝胆相照的“三驾马车”,也当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题中要义。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